2013-06-03
一、準確臨?。?
在書法的臨摹中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所以要尋找切入點,要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訓練,經過不同的訓練,才能解決不同的問題。另外要進行創(chuàng)作與臨摹之間的過渡,合上字帖不等于會了創(chuàng)作。
1.準確臨摹是訓練觀察力,只有看到,才能寫出。
2.準確臨摹對用筆的精細能力,在相當靈活的情況下才能臨出來。
3.對法帖客觀性的尊重。
4.訓練能力的傾向性。從臨摹入手,在創(chuàng)作上有一個意識、總體要求和指標。從臨摹漸漸尋找創(chuàng)作的基點。
要學習古代經典法帖書寫的原則。原來的經典是什么?書法是什么?法帖風格和類型要看到,否則談不到創(chuàng)作。要完全深入的認識、把握法帖。
手的靈活性很重要。要學會手要做到想要的精細的東西。在準確臨摹上有很大難度。寫一個字要很長時間。
強調個性是有前提的。不能認為自己臨不像就是講究個性,在準確臨摹中要完全臨像、臨準,不能要絲毫的偏差。對臨摹的理解要知道是什么?訓練目的是強調全方位能力和基本知識,在學院派書法訓練中不強調因材施教。需要每個人全方位去做,而不是選擇,基點龐大,技法多,能力強。書法專業(yè)學的是書法,而不是篆、隸……,是全面的。要全部學會、學好。只有這樣才是書法,而不是書匠。
要想獲取多方面的創(chuàng)作能力,必須從多角度的臨摹程序中來。
凡事方法是最重要的,很有可能努力的結果是走向反方向。不這樣訓練,不可能突破書法的學習。
寫字的準確率:
1、字形的理解。2、章法和墨色。3、方圓筆的應用。4、節(jié)奏感。
觀察字帖的細微處。臨習《孔侍中》,要學會帖中的放筆和張馳感。養(yǎng)成習慣,不能習慣的臨個大概。學習古典的方法要學會。
二、分析臨摹。
分析的臨摹實際是頭腦的訓練。
昨天強調的是筆畫怎么寫,今天是為什么這樣寫。通過分析要把握、化解古代經典的技法。
法→理
分析臨摹是對原理的捕捉和提煉。在整個分析當中,逐漸創(chuàng)立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識。看到的字帖是書寫的結果,而不是全過程,沒告訴你為什么這樣寫。這些必須通過分析臨摹解決掉。對法帖的認識不能是偶然的。偶然性否定了書法這么多年的經典原則和規(guī)定性。法帖書寫中有非常明確的理性因素。經典性的作品對后世有一個影響、規(guī)律。選擇這樣的作品是帖法之源,具有模范性,是榜樣,是后世的范本,是可檢驗的。從字形、章法、結構上去看,這些作品是非常完美的。
準確臨摹是客觀的。建立技法意識,把死的帖變成活的,了解作者的思維過程。
《初月帖》:
筆法上來看,原理層面的。筆法目的是塑造點畫的質量。
筆路----筆法----點畫——點畫本身有筆意----筆觸----筆勢----筆力
整個筆法建立在“點”上。準確臨摹上不能憑感覺。
筆法點,完成筆畫需要復雜的書寫過程,體現(xiàn)在點畫的豐富性上。
行草書的技法是相對性的,沒有固定的形狀,是動態(tài)的不可定因素。更應強調原理方面。
行草書是在變化的基礎上追求和諧統(tǒng)一。
千變萬化的行草書歸根到底是筆法點、筆意。(點畫與點畫的聯(lián)系)
行草書的構成:
形式感---節(jié)奏單元 段落、塊面
一個節(jié)奏單元是完整的,兩個節(jié)奏單元是轉換的。
時間、秩序特征是節(jié)奏單元的整個過程。書法是不可逆的、不可悔改的。
起、承、轉、合是過程中的組合關系。作品的合理性是檢驗書法家是否專業(yè)的標準。
合情、合理、合法。
當代書家的問題是是否合理性。
把握作品的合理性,在分析臨摹中要理解合理。
行草書不能斷章取義。
具體的一個字是在段落、環(huán)境中的。在另外一個環(huán)境中就不能這樣寫。主體意識下考慮點畫、結構。
中鋒不是筆桿很直,不是中筆桿。筆桿的調整是筆鋒跟比畫的對應。
“八面出鋒”“山”字代表:提按只是很簡單的技法。筆鋒接觸面對應筆觸。運筆動作的立體感,要三維、縱深的準度。
一些作品的豐富性,在技法上是有備的,在運筆立體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能塑造出高質量的點畫。
筆意、中軸線、輪廓線是節(jié)奏關系。
在作品中一個字如何處理:
1、字法
2、上面一個字決定下面一個字 漸變
3、橫向字的照應 對比
4、斜角的呼應
5、預設下面的字
6、斜向的預設呼應
草書的字型是有特征的,行和草是完全不同的。
一幅作品松散的原因不是字距散,而是意識問題。沒有照顧到其他字。
中軸線的擺動是為了橫向的開合,為了整體作品行與行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
行的兩側輪廓:
1、字本身輪廓
2、空白的部分
在行書上空白有非常大的作用。
分析臨摹要捕捉一些不可見的意識。半小時臨摹《初月帖》
1、節(jié)奏單元劃分,劃出中軸線方向
2、每一行輪廓線
行草書首先是單元、段落關系,然后是字組關系,最后才是單個字
圖示的效果預示一種關系,畫完圖示會感受到:筆意、中軸線、輪廓關系:
1、通臨初月帖,以分析為前提,一兩遍即可,是思維的訓練。
2、運筆過程中以三維立體的筆鋒、筆觸與點畫一一對應。
3、塑造點畫和筆法點要求一一對應。
筆、墨、紙之間的相配、相克關系,把這三者作為敵對矛盾,互相克服。要線條的質感。
王羲之用熟宣,我們用生宣,怎么克服?
1、墨的水分含量大,搖搖墨
2、蘸墨時理毫,處理好筆鋒。滿蘸墨,然后用刮筆尖。是用筆,不是筆用你。
3、速度。臨帖速度比原帖慢的多 臨摹與創(chuàng)作比例為:1:4或1:3
墨多時加快速度,墨少時相應放慢。減少、克服滲化??渴职盐展P、墨。
4、對整個書寫的時間。
實際書寫時間盡可能果斷、肯定、加快。而前提是看原帖、分析原帖。
從分析到準確:
第一階段:從形的階段去把握
第二階段:從原理階段去把握,從法到理的提升。
行草不是一點一畫的積累。
1、落筆前對全局的把握
2、從一個字能看到三四個字。
三、印象的臨摹
通過學習對字帖的理解和提示的發(fā)揮。
筆畫、間架結構、章法 用筆、結字
不同的臨摹目的性不同:
在印象臨摹中是對原帖的生發(fā)。打破對原帖的唯一性,是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點,尋找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點。
在一本字帖上生發(fā)多種可能性。
一件草稿可以有多種寫法,是創(chuàng)造力啟發(fā)點,帶有非常明確的創(chuàng)作性。
原帖的生發(fā)、筆意、印象的啟發(fā)創(chuàng)作,不是把原帖改了,是受原帖的啟發(fā)。用個人風格去改造原帖是非常危險的。對原帖的把握和提煉、轉化,是有針對性的。
就訓練的程序本身,印象是對原帖的夸張和強化。
不能強調大感覺,要有理性,意在筆先。
強調是多層生發(fā)、多層可能性,前提是對原帖的生發(fā),對原帖的筆法點的強化。
對比的練習:
第一行:準確
第二行:印象(想干什么?然后下筆)
第三行:印象
自解要點:
1、印象臨摹是對原帖有針對性的強化、夸張,是同類型、同性質的
2、印象臨摹意在打破原帖的唯一性,轉化為多重可能性,其中包括創(chuàng)作元素的啟發(fā)點
3、每組印象臨摹自身的關系是完整的、合理的
4、不能簡化原帖的程度(更不能省略)
5、不是對原帖“糾錯”不是個人習慣的“改寫”
意識層面的東西更重要
要把老師傳授的東西吸收,訓練程序、經典技法、法帖筆法的吸收
多重漸進的印象臨摹生發(fā)點舉例
1、筆意、筆勢的夸張強化
2、筆勢、筆意的含蓄收斂
3、線條粗細基調的強化、轉化
4、筆法點的運筆動作幅度、發(fā)力程度的夸張強化
5、線條質感的強化、轉化(行筆速度、發(fā)力方式、工具材料媒介調整)
6、結構中軸、取勢方向強化
7、主筆夸張的結構體式重組
8、節(jié)奏幅度的夸張、強化:
高低、主次、長短
強弱、呼應、對比
開合、單元段落、層次即:筆順、線質的三維縱深起伏
墨色深度、濃度的先后縱深空間感
9、章法款式重組后的隨機對應、調整、控制
調整其一,保存其他:
不是數(shù)量、時間問題,而是縱深的展開。印象臨摹中的切入點的專業(yè)性,不是隨意書寫,強調理性在先。相對準確的技法點作為切入點的深入。
四、創(chuàng)作階段要求:
每個字要過關,要有出處。體現(xiàn)出教學,體現(xiàn)出專業(yè),體現(xiàn)出對經典作品的把握、對形式感的把握。同時要同所學的經典和臨摹中的要求聯(lián)系起來,杜絕自由體。
既出效果又要有經典的原則。
操作上的策略:
邊訓練邊思考
要求每個字字法、點畫,字字過關
邊臨摹邊創(chuàng)作。
提取式的臨摹,有選擇的臨摹,不能隨便寫。(書法縱橫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