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3
臨者:汪永江
黃庭堅總結(jié)自己的草書發(fā)展過程時說:“余學(xué)草書一十余年,初以周越為師,故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窺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后又得張長史、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薄吨T上座帖》是其最晚年(僅比《廉頗藺相如列傳》略早)的代表作,在作品空間感的開合對比度上,以及時間感的行筆節(jié)奏變化上,形成大幅度的跨躍,使時間與空間之間的張力上實現(xiàn)了極大的推動與完美的匹配。其所謂“乃窺筆法之妙”,可謂之以篆書用筆作大草,使轉(zhuǎn)處方圓并濟,內(nèi)懨與外拓兼容;筆意先收后放;筆勢于空中往來幅度越大而其中逆入越深。
要臨好黃庭堅大草,先要參考張旭、顏真卿行草用筆使轉(zhuǎn),此為其點而骨架之所本;再借鑒懷素接筆處,此為其筆勢呼吸之所用。行筆過程則出于柳公權(quán)《蒙詔帖》,其間細致入微,絲絲入扣。雖然通篇節(jié)奏起伏極大,忽疾忽徐,筆勢騰挪跳躍,筆觸變化萬千,但行筆過程從容不迫,不必急于完成,需著力于細節(jié)處的傾訴,精微處尤其耐人尋味。為使節(jié)臨部分成為形式完整的作品,余之臨作改用冊頁的格式,空余起首,先用實,中段用虛,最后以虛中漸實結(jié)尾。為使畫眼避開正中,矛盾沖突對比激烈的視覺核心放置于第四開偏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