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3
與羅劍華相交有年,過從頗密,交誼匪淺,常讀其畫,也時得目睹其濡墨揮毫,對其作品不可謂不熟諳,倘如以最簡短的語詞概括其作品特點,竊以為不妨拈出“合”“和”二字。
前一“合”字,言其繪畫取向之善于結合?!肮艁砩剿?、花鳥之畫有別,然亦有相結合,寧波呂紀即有作如是之圖,頃者劍華寫此幀,取平遠意趣,不是郭熙,亦不是廷振,蓋衢州羅劍華之自創(chuàng)也”。以美術史論研究享譽藝壇,又專精書畫實踐的王伯敏先生,為羅劍華《秋冬時節(jié)》題寫的這段文字,雖寥寥數(shù)語,卻直擊羅劍華繪畫之特點。1990年畢業(yè)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的羅劍華是《中國花鳥畫》雜志副總編,浙江省中國花鳥畫家協(xié)會理事,從身份界定,似乎自然而然地被劃入花鳥畫家行列,但透視他的作品,卻不能也不該簡單地以花鳥畫來框定。幾十年前,潘天壽先生將花鳥、山水相結合的卓越貢獻,不僅使其所作的花鳥畫有了嶄新的布局,有了不一樣的筆墨效果,更使花鳥畫的氣局為之大變,具備了山水畫的雄強博大。羅劍華循著潘天壽先生開辟的道路,尋找新的嫁接方式,他受早期花鳥畫全景式布置的啟迪,突破明清以來花鳥畫常常出之于折枝的舊貌,加強畫面的山水成分,花鳥仍是畫面的焦點,但不再是畫面的主體,而這一由舊翻新的結合方式,使羅劍華的作品兼具了山水畫的境界與花鳥畫的趣味,承載了更多的內(nèi)涵。
20世紀末以來,中國畫創(chuàng)作疊經(jīng)否定之否定后,呈現(xiàn)出回歸傳統(tǒng)、研習傳統(tǒng)、承繼傳統(tǒng)的良好態(tài)勢,而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中國畫傳統(tǒng)所展現(xiàn)出的豐富多樣性,又使久違傳統(tǒng)的當代人重新面對傳統(tǒng)時,多少顯得無所適從、顧此失彼。羅劍華無疑是清醒睿智的,他沒有局限于吸納傳統(tǒng)資源的某一點、某一面,而是在深入鉆研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采取通盤把握、融會貫通的汲取方式。王石谷《清暉畫跋》言“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這種兼容并蓄的獲取方式,顯然有其合理性。羅劍華在大量研習臨摹古代經(jīng)典名作的基礎上,將宋人山水的寒林結構、元人繪畫的幽寂意境、明清繪畫的筆墨效果,糅合混融,從而形成自己的繪畫面貌。
后一“和”字,言其作品風格之平和淡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重平淡質樸之美,平和淡遠并不意味簡單乏味。惲南田題無公作品云“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游故靜。古人云;‘咫尺之內(nèi),便覺萬里為遙。’其意安在?無公天機幽妙,倘能于所謂靜者、深者得意焉,便足駕黃、王而上矣?!?平實沉穩(wěn)的羅劍華深悟此理,他的作品多以平遠布置畫面,題材單純,無非枯樹、平坡、拳石、小溪、雜卉、棲鳥之屬,通過這些元素的組合,營造出寂靜閑適、空靈淡泊的意韻,散發(fā)出蕭蘇淡逸、清新脫俗的詩意。在今日喧囂駁雜、營營攘攘、詩性消解的塵世,面對羅劍華的作品,如同炎炎夏日吮吸千年陳冰,絲絲快意沁人心脾,疲憊蒙塵的世人重新覓得了一方可以棲息的心靈家園。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獨樹雖奇,遇風易折,眾樹相連,方成森林。當代浙江中國畫之所以能雄視全國畫壇,恰因了有著一群重傳統(tǒng)、厚功力、講格調、求學養(yǎng)的羅劍華們,共同形成了引領中國畫走向未來的中堅力量。剛過不惑之年的羅劍華為人平實內(nèi)斂、樸實自謙,為藝勤奮刻苦、執(zhí)著自信,宋人楊誠齋《桂源鋪》詩云“眾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等到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年富力強的羅劍華不會滿足于既得的成績,他一如既往地努力著。天道酬勤,可以預見,在進一步夯實基礎、提高識見、積蓄能量后,他的繪畫會如同堂堂溪水破關而出。
(文/毛建波)甲申金秋子夜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