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金融大環(huán)境的回暖和復蘇,藝術品投資作為與股市、樓市并駕齊驅的“第三極”,又開始牽動人們的胃口。相應地,藝術品金融服務也迎頭跟上,出現(xiàn)了多種模式的產(chǎn)品。只是如何規(guī)避市場和道德風險,解決藝術品估值和流動性弱這些與中國藝術市場相生相伴的“結構性問題”,仍然是擺在國內眾多藝術金融產(chǎn)品面前的重要課題。
投資市場基礎較好的藏品,是應對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
2009年后,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復蘇,與藝術品投資相關的金融產(chǎn)品開始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xiàn)。
當上海市長韓正說要“還房地產(chǎn)以居住為基本功能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另一個市場的投資功能卻在急劇增加,這就是中國的藝術品市場。
藝術品抵押、藝術品按揭、藝術品信托、藝術品基金、藝術品“股票”、藝術品交易所、藝術品市場指數(shù)……雖然有金融危機的沖擊,但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金融產(chǎn)品近年來仍層出不窮、方興未艾,許多大型金融機構,如銀行、信托公司也開始介入其中。
在長江商學院教授梅建平看來,藝術品市場未來將與股市、樓市并駕齊驅,成為投資市場的“第三極”。而藝術品金融產(chǎn)品的豐富,無疑將為參與者提供更多商機,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選擇,并推動“第三極”的加速發(fā)展與壯大。
金融產(chǎn)品眼花繚亂
說起針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金融產(chǎn)品,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民生銀行2007年8月推出的“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這一產(chǎn)品也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公布的藝術基金。
“非凡”1號的受歡迎程度讓人吃驚,由于購買太過踴躍,一個月后民生銀行又加推了“非凡”1號的2期,結果8小時售罄。
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群有收藏藝術的習慣。
雖然運作過程中遭遇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但“非凡”1號兩年到期后的收益率還是達到了25.5%。對于銀行的理財產(chǎn)品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收益。
不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民生銀行的藝術基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是“孤例”,直到2009年后,隨著藝術品市場的復蘇,與藝術品投資相關的金融產(chǎn)品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
針對投資者投資藝術品時的融資需求,2009年6月,中菲金融擔保公司在國內首家推出了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該服務針對價值10萬元以上的書畫藝術品,只為拍賣公司的拍品提供按揭,預付總額的50%,還貸期限為一年,按銀行當日利率計算按揭利息。按揭所購的拍品,在未還清貸款余額之前,暫時由拍賣公司來保管。
同時,工商銀行福州分行與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在2009年6月聯(lián)合推出了“藝術品免息分期付款”業(yè)務。在該業(yè)務中,投資者若在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內購買藝術品,只需向工商銀行申請一張牡丹貸記卡,就可用分期付款形式來實現(xiàn)。
還是在2009年6月,國投信托推出的“國投信托·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設立,這是國內首款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此后,國投信托又發(fā)行了5個類似的以“飛龍”命名的信托,6個信托總籌資規(guī)模2.86億元。
與此同時,各類非金融機構也開始設立藝術品私募基金。如2009年5月,上海的泰瑞藝術基金發(fā)起設立了“紅珊瑚一期”基金,2010年7月又設立了“紅珊瑚二期”基金。
而醞釀成立藝術基金的還有很多,比如上海證大美術館正在謀求與上海國投合作,推出藝術品信托基金。
除了藝術基金,深圳文化產(chǎn)權交易所2010年7月還嘗試性推出了藝術品“股票”。他們將一位畫家的十幾幅作品做成一個價值200萬元的資產(chǎn)包,分割成1000“股”出售給投資者。投資者可以在深圳文化產(chǎn)權交易所的交易平臺上買賣這些藝術品“股票”。
藝術品基金成主流
在這些藝術品金融產(chǎn)品中,最受關注、最被看好的無疑是藝術基金。著名的摩帝富藝術集團(MOTIF)副總裁兼亞洲區(qū)總經(jīng)理黃文 博士認為,藝術投資的成功關鍵在于挑選作品的專業(yè)度、市場信息掌握度、買賣途徑、人脈網(wǎng)絡等因素。對于一般投資人而言,投資藝術品技術門坎太高,風險相對提升。因此,藝術基金便在近幾年內一躍成為投資的新寵。
中國藝術基金的前景也同樣被眾人看好。三年前,民生銀行發(fā)行“非凡”1號的時候曾對市場有過這樣的分析:
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群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其中藏品的價值大約占其全部資產(chǎn)的5%,即整個高收入階層約可支付超過其資產(chǎn)的1%投入藝術收藏。
假設全國個人儲蓄總額中16萬億元中有50%屬于高收入階層,則意味著至少每年800億元資金在理論上是可以用于投資藝術品的。但目前,市場吸納的資金應該在100至200億之間。
也正是看中這一潛在市場,2010年以來,中國內地的房地產(chǎn)公司、拍賣公司、金融投資公司、私募基金、策展人與畫廊等,前赴后繼投入藝術基金的募集,藝術基金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市場,令人眼花繚亂。例如中藝達晨藝術投資、當代置業(yè)的藝術基金、泰瑞藝術基金以及中博雅藝術品投資基金等等,規(guī)模從數(shù)千萬到數(shù)億元不等。
這些藝術基金又可以分為“公募”“私募”兩大類。兩者的區(qū)別在于,“公募”藝術基金通過銀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名義發(fā)行,如民生銀行、國投信托等。
藝術品基金還是債券?
很多人并不把國投信托發(fā)行的“飛龍”系列藝術品信托視為藝術基金。該系列信托的基本模式是:信托計劃成立后,籌集的資金用于購買某一家投資公司的藏品,信托計劃到期時,這家公司有權優(yōu)先回購,所得資金返回給投資者。
一位信托業(yè)人士表示,這一模式實際上屬于抵押融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某投資公司以自己的藏品(以一定的折扣)為抵押,向投資者融資。
以國投信托的藝術品信托1號為例,該信托融資額4650萬元,而購買的藏品(抵押品)的評估值超過9000萬元,抵押折扣率為50%。
投資者購買此類信托,就像是購買了一份固定收益的抵押債券,其收益率就是藝術品信托1號和融資方事先約定的回購價格(扣除相應費用)。
從已經(jīng)到期的一年期藝術品信托1號來看,最終的實際收益率為7.08%,與預期收益率7%基本一致。據(jù)此可以推知,藝術品信托1號與融資方約定的回購價格應該為7%加上相應的費用。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他債券一樣,國投信托的藝術品信托理論上也存在著收益縮水甚至本金損失的可能性。假設市場崩盤,藏品價格的跌幅超過一半,融資方不愿回購,就有可能出現(xiàn)這種極端情況。
PE式基金
和國投信托的“飛龍”系列相比,把民生銀行的“非凡”系列藝術品投資計劃稱為藝術基金則無人反對。不過,它們的一些做法也明顯帶有探索的性質。
投資市場基礎較好的藏品,是應對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非凡”模式中,民生銀行的主要功能是銷售渠道,籌集到的資金通過中融信托的專項信托,交由一家投資顧問——北京邦文當代藝術投資公司進行投資。三方收取的費用分別為:銀行管理費為2%,信托投資公司信托報酬為1.5%,投資顧問報酬為2%。這種做法與證券市場的陽光私募基金類似。
不過,與證券陽光私募基金不同,“非凡”1號通過技術安排,可以實現(xiàn)保本。這一技術安排就是“回購”,即,如果“非凡”投資的藏品到期無法出售,北京邦文將以高于購入價10%的價格回購,以保證客戶利益。扣除管理費用,客戶可以拿回本金。因此,“非凡”1號提供給客戶的預期收益率為0%~18%。
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權宜之計,在投資市場,投資于股票等高風險資產(chǎn)(藝術品也是高風險資產(chǎn))的基金一般不會承諾保本,也不會提供預期收益率。
相比而言,“非凡”2號的做法更具可持續(xù)性,即不提供預期收益率(相應地,投資顧問也不再承諾回購),但是,投資顧問將以20%資金進行跟投,如有虧損,大家都有損失。
這種模式,也是PE的常規(guī)做法。比如泰瑞藝術基金發(fā)行的“紅珊瑚”基金,泰瑞作為GP(普通合伙人)、基金管理者,也按一定的比例進行了跟投。
流動性考驗
如何應對流動性風險,也是對藝術基金的最大考驗之一。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第一招是設置比較長的投資期限,不過,由于投資者心態(tài)較急,國內最初的藝術品基金存續(xù)期一般較短。
業(yè)內人士認為,兩年的周期,對藝術品投資來說過短。比如,“非凡”1號2007年8月成立,兩個月不到倉位達到86%,購藏中國近現(xiàn)代水墨10件,當代油畫作品6件。
據(jù)民生銀行的公告,這些作品的一部分預計在2007年12月31日前實現(xiàn)銷售,其余作品預計在明年春季銷售。 換句話說,這些作品從購入到賣出,周期只有半年多。
“非凡”2號對此進行了調整,將投資期限延長到了3年。與此同時,為了滿足投資者每年有收益的心理預期,期間設置了兩次分紅日。
泰瑞藝術基金的“紅珊瑚”基金的期限則為5年。泰瑞藝術基金營運總監(jiān)王凱稱,藝術品的流動性要弱一點,如果基金存續(xù)期低于5年,變現(xiàn)風險較大。
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第二招是不許投資者贖回。民生銀行的“非凡”就規(guī)定不得提前贖回,但銀行有權提前終止;泰瑞的“紅珊瑚”也規(guī)定不能提前贖回。
不過,國外的藝術基金一般會允許客戶贖回,摩帝富藝術集團(MOTIF)副總裁兼亞洲區(qū)總經(jīng)理黃文 表示,國外的藝術基金公司會規(guī)定一個贖回的比例,比如每季最高可贖回金額一般為基金總額的30%,而且客戶贖回時,必須提前45天通知。可以預見,隨著市場的發(fā)展,今后國內藝術基金應該也會允許定量贖回。
能否控制好流動性風險,更重要的是藝術基金的投資能力。王凱認為,投資市場基礎較好的藏品,是應對流動性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泰瑞的建倉目標就是那些市場基礎較好、流動性較高的藝術品。
而黃文 指出,除了基金經(jīng)理人的人脈網(wǎng)絡及選件專業(yè)度外,操作藝術基金最重要的是在購進作品時就必須掌握后續(xù)脫手的對象名單,利用多重鋪排的搭配才能將操作風險降至最低,為投資人追求最高報酬。
估值之惑
困擾中國藝術品金融產(chǎn)品的另一大問題是藝術品的定價。梅摩藝術品指數(shù)創(chuàng)始人之一、長江商學院教授梅建平認為,目前國內絕大部分藝術基金產(chǎn)品沒有解決科學定價體系問題。“由于只有定性的東西而缺乏定量分析,資產(chǎn)組合該怎么做、風險有多大、如何控制風險基本還說不清楚,作為金融產(chǎn)品對投資回報預期也比較粗略,偏機會型。”梅建平說,“而基金產(chǎn)品如果沒有一個科學的估價體系,就是忽悠。”事實上也是如此,國內的藝術基金、藝術品信托、藝術品抵押銀行,雖然都說有自己的估值標準,但還沒有誰能讓市場廣泛接受。
原AIG美國全球客戶中心藝術投資顧問馬天認為,中國的保險公司至今不愿介入藝術保險領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比較合理的定價體系。
梅建平認為,他所創(chuàng)立的梅摩指數(shù)是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藝術品估值參考體系,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將其引入中國,推出中國當代藝術指數(shù)。
對于剛剛蹣跚起步的中國藝術品金融市場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
來源 : 世界藝術品投資論壇會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