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pg)
山中早春圖 軸 清 王原祁 紙本設色 縱100厘米 橫44.7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山中早春圖》畫崇山復嶺,近坡處疏樹錯落斜致。層次深遠,縱向逶迤。風貌近于黃公望,構圖平中帶險,筆法蒼潤,氣韻生動。為王原祁晚年佳作。左上方行書題記,署:"乙酉初秋,麓臺祁"款。乙酉為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王原祁時年六十四歲。
繼倪瓚、王蒙、黃公望抽象化、符號化畫風,王原祁真正把半抽象的文人畫推向了高峰。
此圖構圖講究,注意“龍脈”、“氣勢”,精心布置丘壑。畫面布局如龍骨蜿蜒,扭曲近似s形,畫面完美并暗合古時陰陽八卦之法。畫中未點明所畫山名或地名,顯然是畫家想像并抽象化的山體構圖。但王原祁追求完美的構圖中仍然存在著缺陷,從董、巨“礬頭石”發(fā)展而來的碎石塊破壞了畫面的整體感。雖然江南山嶺有碎石較多的特點,但《山中早春圖》無疑是擴大了這種碎石結構,接近圓形的碎石塊組成的春山像是座假山,有鮮明的人工堆砌感。
在畫法上王原祁學黃公望,發(fā)揚了干筆淡墨的用筆,層層積染。在《山中早春圖》中,王原祁先以淡墨分輪廓,立骨干,然后以干筆淡墨連皴帶染,先筆后墨,自淡及濃,由疏而密,濕而后干,干而后濕,反復多遍,關鍵處以焦墨提醒。不同于黃公望“景愈繁而筆簡”,他把董其昌南宋山水畫提高到愈蒼茫而愈精微愈隨意而愈有法的高境界。
來源:NO.1美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