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藝術明星杰夫·昆斯來到中國,他是藝術生產“流水線化”的典型。杰夫·昆斯表示,他只向其在美國藝術工作室的150名助手支付薪水,自己從不拿畫筆。有業(yè)內人士透露,與昆斯相似,國內也不乏“工業(yè)化”生產藝術品的藝術家,將作品作為一件商品來“創(chuàng)作”。但其中一些缺乏創(chuàng)意的流水線產品還能被稱為藝術品嗎?
工業(yè)化生產模式普及 藝術家淪為“署名者”
在目前工業(yè)化生產商品遍布市場的情況下,藝術品也走上了“流水線”,成為了投資人逐利的對象,而非藝術家創(chuàng)意的載體。
小張2008年從四川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就成為著名藝術家李某的助手。雖然小張對于藝術家不親自作畫,而是請助手代工這件事早有耳聞。但是實際情況還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沒有想到專業(yè)分工這么明確。”小張說。
記者走訪李某的工作室時發(fā)現(xiàn),幾位助手在電腦前用做圖軟件制作圖片,幾位拿著畫筆小心翼翼地在畫布上涂抹顏色,還有幾位跪在地上裝訂畫布。而工作室的主人李某并不在這里。 小張向記者介紹,李某共有兩間工作室,現(xiàn)在這間面積大約是240平方米,主要被用來制作架上繪畫。李某在東壩還有另外一間面積更大的工作室,主要制作雕塑作品。策展人王軍告訴記者,在中國藝術家圈子中,聘請助手協(xié)助創(chuàng)作已經成為圈中默許的“潛規(guī)則”。名氣越大的藝術家,相應的助手團隊就越龐大。
業(yè)內人士透露,著名藝術家張桓在上海擁有龐大的工作室,下設版畫組、油畫組、香灰畫組、香灰雕塑組、香灰綜合試驗組、木雕創(chuàng)作組、鍛銅雕塑組、牛皮試驗雕塑組、歌劇組等各個車間。他很少親自動筆創(chuàng)作,只負責在作品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藝術家周鐵海也擁有上百人的助手團隊,他解釋道,如果現(xiàn)在的藝術依然是靠藝術家本人的雙手,才能確保其價值的話,那早已是落后的做法,“相比藝術家的繪畫技巧和熟練程度,藝術家的思想才是價值的體現(xiàn)。這種做法將我從技巧的局限中解放出來”。
不過,王軍并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表示,創(chuàng)意的確比實施更重要,但如果只有創(chuàng)意,那就毫無意義。
做了李某四年助手的小張表示,他對李某作品的制作方法非常清楚,“每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獨特‘生產’流程”。
小張介紹,李某絕大部分的作品,畫得都是夸張變形的中國美女,這種畫很受外國藏家的青睞。“創(chuàng)作之初,我們會在網絡上搜索一些美女的圖片。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可能會花錢請模特來拍照片。”小張表示,“通常畫一張畫需要兩張圖,一張背景圖,一張美女圖。原始素材找到以后,就用做圖軟件將它們合二為一,并進行一些后期處理”。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從該工作室的電腦素材庫里發(fā)現(xiàn)了不少“熟悉”的面孔,比如演員周迅、章子怡、范冰冰等等。記者看到,李某畫中的很多美女,都出產自這些演藝明星。
小張隨后向記者表示,當圖片完成之后,李某會叫另外一名助手到不遠處的印刷廠進行噴繪,把電腦上的圖片打印到畫布上面。“畫布印上圖片后,就會被裝訂在畫框上。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畫了。”小張說。他和他的同事會在印刷的基礎上,把圖片用油畫顏料再描繪一遍。“當一切工序完成之后,李某會過來檢查,如果有不滿意的地方,底下的人就要重新畫。如果他覺得可以了,李某就會等到顏料干燥之后,在畫面的右下角簽上自己的名字。”小張表示。
巨額利潤催生 藝術品生產排除“創(chuàng)意”
王軍告訴記者,一名藝術家從默默無名到打開市場,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所以很多過夠了苦日子的藝術家一旦有哪一件作品被市場認可,他就會抓住這個機會不放,想盡辦法復制自己。“中國藝術家很少可以肆意改變自己的風格,改變就意味著風險,風險就意味著不賺錢。”王軍稱。
小張算了一筆賬:“我們有5個人負責畫畫,每個月至少畫出3、4幅。李某包吃包住每人每月支付3000元的薪水,但他一張畫就可以賣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記者了解到,這些做藝術家助手的年輕人工作非常辛苦,經常一畫就是一整天,而且部分人沒有雙休,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很少有人上五險一金。
小寇去年從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yè)后來到北京成為知名雕塑家楊某的助手。楊某不但是國內著名的雕塑家,同時也在某藝術類高校擔任教授。小寇介紹,他的“老板”楊某雇了十幾個助手為他工作,平時很少見到他本人。“楊某通常交代好工作后就出門了,就算他在工作室的時候也常常是高朋滿座,邀請一些搞收藏的老板和畫廊的人來這里聚會。”
小寇介紹,楊某經常出國考察,尋覓國外藝術界的最新動向。小寇說,如果楊某發(fā)現(xiàn)某種作品在國外賣得很好的話,就會回國搞一個“中國版”出來。比如杰夫·昆斯的龍蝦氣球很火,楊某就會改變一下造型,做一個游泳圈雕塑出來,就連昆斯氣球上的接縫,他也會照貓畫虎地弄到自己的雕塑上去。
針對此種現(xiàn)象,王軍感慨道,雖然國外藝術家也有人請助手代工,但是他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還會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意,但中國的藝術家卻只會高舉著“藝術家只需要出點子”的旗幟,明目張膽地請助手“生產”作品,其實他們連“點子”都沒有出,更別說技術了。
藝術家周穎超表示,與國外成名畫家雇用他人創(chuàng)作的“流水線”做法不同,中國畫家的做法更像是“復印機”。“‘無名時模仿別人,有名后臨摹自己’。這是中國畫家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周穎超坦言。
炒作鏈條成“潛規(guī)則” 沒人需要真正的藝術
藏家和畫廊對于藝術家“工業(yè)化”生產藝術品的現(xiàn)象并不意外,甚至習以為常。王軍認為主要是由于藝術品交易中的利益博弈造成的。“沒出名的藝術家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肯定不會雇用助手幫助其‘生產’作品。請助手進行‘工業(yè)化’生產藝術品的藝術家都是一些已經進入藝術品交易體系了的。”王軍說。
小張對記者感嘆,其實現(xiàn)在很多人買畫就是投資,很少有收藏者將作品購買回去后真正邊喝茶邊慢慢欣賞藝術的。“對這些人來說畫是誰畫的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幅畫有藝術家的簽名,而藝術家本人也承認是自己畫的,讓他們可以10萬元買回去20萬元出手。”小張無奈地表示。
事實上,藝術家并不是形成工業(yè)化生產藝術品現(xiàn)象的“主謀”,而只是龐大鏈條中的一環(huán)。鏈條當中,藝術經紀人、洗錢商人、暴發(fā)戶都參與其中,互相欺騙,卻誰也不吃虧。著名藝評人朱其表示,藏家、資本、經紀人等組成的生物鏈,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藝術炒作團體,其中有人負責拍賣、有人創(chuàng)辦藝術雜志,很多人套用股市理論來分析和操作藝術市場。
“藝術操盤手和資本代言人才是促成中國藝術品市場泡沫的主要力量,雖然大部分錢不是他們的,但出主意、寫文章、發(fā)言的是他們,真正的資本方和藝術家藏在他們背后。”朱其說,“他們照搬股市和金融的分析術語和方法,就算是西方資本主義早期也從未出現(xiàn)過這種赤裸裸的藝術炒作模式”。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