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廣義上講,人人都是藝術家,人們在生活或勞作中甚至游戲中的很多行為都可被稱作藝術,而所有物品在一些特設的環(huán)境下也可以被稱作藝術品。在法國拉斯科洞窟里的壁畫,是人類先祖?zhèn)儗θ粘2东C生活的記錄,但同時它們也是藝術品。起初藝術與生活并未完全脫離,但隨著人類分工系統(tǒng)的展開,一些專門從事諸如寫作、繪畫、表演、雕塑、音樂、舞蹈的人開始被稱為藝術家,而他們創(chuàng)作的成果被視為藝術品。
當藝術家群體不斷壯大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后,與之配套的藝術理論、思想、歷史系統(tǒng)也開始產生。但實質上,并沒有一個真實存在、完全獨立于社會系統(tǒng)之外的“藝術本體”。正如貢布里希很早就提出的“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藝術是藝術家將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慮的問題進行表達的一種語匯。只是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說話,它以文字、聲音、圖像等物理形式呈現。因此,當時代發(fā)生變化,人們思想發(fā)生變化時,藝術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而能夠打動人的藝術,正是那些在歷史各個時期能夠對現實生存語境進行貼切表達的藝術。
作為藝術系統(tǒng)一支,美術的發(fā)展對藝術領域的向前推進始終起到重要的作用。從起初僅僅只是記錄的功能、到成為表達美的工具、再到成為觀念的載體,美術在緊隨時代變化的同時,自身也逐漸成為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在中國,人們習慣把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出現的新美術成為新潮藝術,或者叫現代藝術。九十年代后,又開始逐漸改稱為當代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的出現源于改革開放后人們對文革的反思以及個體意識的覺醒。在經歷了星星美展、傷痕藝術、85美術思潮、89現代藝術大展、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等階段后,中國當代藝術逐漸走向成熟。而九十年代出現的藝術市場,則把當代藝術推向了一個階段性的高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被確立,藝術市場也迅速發(fā)展。藝術與金錢也不再是人們避諱的話題。在市場幫助下,當代藝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熱點,當代藝術家們也走出了草根的困境。在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結束后,一批藝術家因為沒有運費而無法將自己的作品運回家。但今天,全國性的大展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很多藝術家的作品甚至在全國各地進行巡展,國際展覽中也頻頻出現中國藝術家與其作品的身影。這樣的變化,無疑是市場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帶來的轉變。
時代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要求。冷戰(zhàn)結束后,溝通、貿易、自由市場成為時代的主題,中國也不例外。經歷了三十年的發(fā)展,市場經濟在中國已頗具規(guī)模,消費主義的觀念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資本成為鏈接人與人、團體與團體、民間與政府的重要手段。市場的建立也加速了市民社會的發(fā)展,大眾的文化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大眾時代來臨的呼聲越來越為強烈。而由市場推動的信息化尤其是互聯網技術,更是加速了中國大眾時代的來臨。其信息發(fā)布、資料搜索、社交媒介等功能,讓個體成為時代的主角可能性增加。它也大大提升了知識傳播的公平性,過去知識被文化精英所壟斷的局面正在逐步打破。獲得了互聯網技術的有效支持后,大眾參與文化方向評判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而當這些評判結果與商業(yè)進行對接與融合后,它們將迅速地傳播到社會各個角落。
面對這樣的變化,每個領域都將作出調整,藝術也不例外。但似乎很多藝術家和藝術從業(yè)者并不適應。藝術市場的存在改善了當代藝術家們的生存環(huán)境,卻也在藝術領域滋生了一些精英意識。他們堅持藝術應當在自我內部系統(tǒng)的發(fā)展,癡迷“藝術本體”的挖掘,卻對時代的變化感受不深。作為個體自由的判斷,這樣的選擇無可非議。只是與時代漸行漸遠的感受,會使得他們的藝術作品不再具備打動人的因素,即使他們的藝術語言如何精湛,也會逐漸從不斷發(fā)展的新藝術視野中消失。因為生存感覺和觀念并不是藝術本身能夠產生的,它是藝術家作為一個人對自我生存語境的反映,脫離了時代的感受必然不溶于時代。
當然,僅僅只是走向對現實、大眾的關注是不夠的。因為感受有高低,轉化成藝術語言的表達能力也有差距。藝術家們在磨煉語言的同時,需要切實地深入社會,去感受大眾、時代對藝術的要求。去發(fā)現那些帶有公益價值思想,對社會有用的思維,并把它們轉換成藝術作品。在準確、有效地反映時代的同時,讓藝術對人們的思維模式、習慣方法產生良好的反作用,讓藝術成為人們的思想營養(yǎng),也只有這樣的藝術才能以時代的代表而出現。
大眾時代帶來的另一影響,是對固有鑒定系統(tǒng)的破壞,只是由名人或者權力者組成的評價隊伍將被沖擊。就當代藝術領域來看,目前批評家、策展人、知名藝術家或者文化名人幾乎壟斷了對藝術評價的權力。這種藝術鑒定系統(tǒng),在當代藝術領域處于初級和不開放狀態(tài)時還是合適的。但當當代藝術需要進一步擴大、向外開放時,原有的系統(tǒng)必然會受到動搖。而更為關鍵的是,現下這些批評家、策展人、成名藝術家們的思維,對文化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精英層面。在他們自身有問題的狀態(tài)下,挑選出來的藝術也必然是不能夠代表時代。而此時,通過網絡或者媒體,大眾評價的介入會讓藝術在社會的影響變得更為廣泛,與時代更為緊密。
作者:李國華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