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山
楊春華的畫我看過很多,因為接近的緣故,經常有機會在一起喝茶、聊天和看畫。早幾年,楊春華畫了一批山水畫,我曾為她寫過一篇短文,談到她畫作中的特點和靈動、灑脫、豐富,但最大的優(yōu)點應該是靈動。這也許是江南畫家賴以成功的天賦條件。在我周圍,這樣的畫家不少,只是每個人的方向和追求不一樣,受到數(shù)百年來文人畫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他們摒棄所謂的雄渾博大,一味朝精妙和細微發(fā)展,把筆墨所能達到的最佳效果展現(xiàn)出來。
我曾經說楊春華的手跑在思考之前,是指她在畫畫時全憑直接的新鮮的感覺,而理性是不怎么起作用的。其實,這是一種類型,有的畫家主要靠經營和理智的安排,有的畫家卻依賴于知覺和天性,兩者之間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就我個人而言,更喜歡后者,因為靈動一些,所以也鮮活一些。楊春華的畫常給我這種感覺,有時候在她那里看畫,往往令我驚訝,作品中透露出逼人的氣象,無論是整體的布局,還是用筆、用墨和設色,都具有讓人感嘆的東西——顯然,這是一個畫家得以成功并繼續(xù)成功的天然的優(yōu)勢。
楊春華的畫基本上屬于所謂的“文人畫”范圍。說起文人畫,自然是個大話題,它輝煌的歷史使眾多學者難以逾越——當然,對于藝術,不同時代不同風格,很難做簡單的比較。一些畫中國畫的朋友到我處聊天,總離不開一個話題,中國畫的下滑趨勢能否通過這一代人的努力而止住,說句實話,對此話題我是帶情緒性的,也許是固執(zhí)也許是短見,我不太相信誰能夠組織某類文化淡出歷史的趨勢,這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文化與其生態(tài)的綜合關系的問題。我時常擺出一個理由,只要搬出八大、青藤、石濤等人的畫冊,看看這些幾百年前的人和作品,一切便都無須再作解釋。
現(xiàn)在有一個觀點已被大家認同,即南京不是實驗藝術的基地,不是搞藝術運動的場所,這里的畫家不溫不火,找準了自己的追求,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胃口不大,而標準不低,對于某種類型的畫家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楊春華在南京畫家里已經是公認的重量級人物,比較有影響的畫展和活動都繞不過她,說明這些年她的努力終于開花結果。我一直有這種看法,楊春華作為女畫家,就她的氣度而言,比很多男畫家更壯。我喜歡看她作畫時的狀態(tài),瀟灑自如,一點不拘泥,不小器,而且很自信,自信之中又肯容納他人的意見。當她自稱小女子的時候,我覺得,她的作為有點像大丈夫。
在技巧方面,楊春華經過許多年的探索和磨練,已逐漸尋到了途徑。她的用筆比較隨意,用墨幾乎是在不經意中完成,而設色可說是她的絕活。有同行對我說,楊春華畫畫,遍數(shù)越多越好,在別人手里早成了廢品的畫,在她筆下卻成為精品,這真是一種本事。是的,楊春華常常在一張畫上折騰無數(shù)遍,最后的效果竟然不錯,她說她根本無意識這么做,全憑感覺。需要了,就一遍遍地加墨加色,并且沖沖洗洗,畫面沒有因為遍數(shù)多而變臟,我說她心里是干凈的,所以畫面再怎么弄也是干凈的。近些年,楊春華開始注意起造型問題,這是她原先較弱的一面。造型在整個畫面的結構上舉足輕重,我看到許多畫家不過這個關,以為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就叫做寫意畫,完全是誤解,或者,是典型的懶惰的表現(xiàn)。寫意畫的造型要求更精妙的提煉,要求更簡捷的概括,絕不是那么隨便和簡單。楊春華認識到這一點,她花很大工夫去解決,是一種提升層次的覺悟。筆墨、造型、布局,這些一樣也不能少。至于精神性、境界和格調之類,要看一個人的素養(yǎng),需要幾十年時間的積累,比起具體的技巧要難得多,自然,它又是通過技巧得以體現(xiàn),兩者的相輔相成關系,要在長期的實踐中一點一點慢慢解決。
我還想說,楊春華是多面手,人物、山水、花鳥,她都愿意嘗試。需要說明一點,我看到現(xiàn)在有那么一些畫壇上呼風喚雨的“大腕”,簡直無所不能、無所不精,牛得一塌糊涂,什么都畫,反正有人胡亂吹捧,有人傻乎乎扔錢,因此端了個花架子,實際上草包一個,這是畫壇烏煙瘴氣的原因之一。作畫能力,部分是先天的,部分是后天修煉的。有的畫家是多面手,有的專精一樣,兩者之間只是愛好和興趣的不同,與藝術水平的高低沒多大關系。楊春華有個階段拿出一批山水畫,也有時候會讓人去看她的許多花鳥畫,其中都有不乏叫人喜歡的精品,這便是能力的體現(xiàn)。了解楊春華的人全知道,她原是弄版畫出身,而版畫界的同行對她是另眼相看的。這說明,對藝術的理解不受“畫種”的局限,甚至我還見過楊春華的油畫呢!那種感覺也沒落到及格線以下,所以我觀賞畫作,總是有意識地注意其中是否顯露才華,笨拙的、愚蠢的東西我實在瞧不上眼。
分享到: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網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