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潔先生首先以他全新的、符合時代特色的沒骨筆法出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個朦朧迷離的現代都市人物形象,詮釋了當代都市的人文特色;而他以線條來表現的古代高士道隱的畫作,簡潔凝練,節(jié)奏明快,使畫面透露出亙古的人文氣息。
他繪畫的主要特點是用線條和潑墨組成,或者人物用線條,背景就用潑墨;或者人物用潑墨,背景就用線條,達到兩極分化,左右逢源的藝術效果。但是不管他怎么去畫,他的筆墨站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而不拘泥于傳統(tǒng),夸張的線條、濃烈的筆墨,表達了現代人躁動的內心世界。
劉西潔畫風特點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整個年輕畫家群體自八五思潮以來,對藝術審美重新界定的結果,也是年輕一代畫家力求獵奇出新的必然結果。在這個現象上,近來出現了很多失敗的例子,這些失敗,部分責任在于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低,還在于他們狂妄地對傳統(tǒng)文化作出了決絕的否定。因而這種失敗是必然的。
當代畫壇有許多所謂的“大家”,他們曾經說過許多惹人笑柄的話,比如有 “中國古代畫家的畫應該全進博物館”,有 “中國畫已經窮途末路”。但事實證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不但在這個時代得到了發(fā)展,而他們早先說過的話,只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耳光罷了。他們最后都認識到傳統(tǒng)的重要,并回歸到傳統(tǒng)。
劉西潔的畫表面上看仿佛是離傳統(tǒng)很遠,但細究其味,還是可以看出傳統(tǒng)繪畫的因子。他并沒有走得很遠,他只是以傳統(tǒng)畫法的沒骨法、線描法、皴染法,在當代藝術和傳統(tǒng)繪畫中尋找一個平衡點,試圖通過這個平衡點,來發(fā)軔出新的筆墨形式。這沒有什么不好,但也確實存在著弊病。首先藝術應該給人以美的享受,并以美的形式來達到一種和諧自治的氛圍,讓受眾從雅俗共賞的藝術中,找到平和自己心靈的鑰匙。雖然純粹描述靈魂類怪誕的繪畫,或許能受寵一時。然而真正的美來自心靈,來自于藝術品對受眾需求和諧心態(tài)的愉悅和滿足。如果從這兩個方面,劉西潔的畫還不夠這個檔次。但是劉西潔卻從另一個方面找到了不同審美需求的平衡點,并通過這個支點,使自己的畫作與不同階層的人達到共識。
這種對不同審美的平衡點,是他的高明之處。
首先他從傳統(tǒng)文化的詩意氛圍中,尋求突破。他的許多畫以道者隱士、童仆鶴鳥來展現繪畫的主題。這些古典風神所能描述的,即被劉西潔吸納,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元素。再是對傳統(tǒng)技法的出新處理,比如在皴法上的突破和造型上的現代,也使他的繪畫,尋求到一種筆墨自治的效果。這種借鑒是成功的,也無疑會為畫家提供出許多可供突破的方法。
在劉西潔的畫作中,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沒骨畫法。最早惲南田獨創(chuàng)此法,在近代被許多畫家所吸納,李世南應該是最成功的例子。而劉西潔的沒骨法講究筆墨與韻律的和諧,將就畫面整體和時代的和諧,以及線條在畫面上的功用。自然,一種新潮出現了,但并不是所謂的特別荒誕,而是一種新奇和全新體驗。所以,畫面的形式與人物的丑美境界,使他的作品呈現出新潮與傳統(tǒng)的柔和。這種特點也為他所具有的形式美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劉西潔是南方人,所以天性中的南人基因,決定了他的作品清新脫俗,其中隱現的逸氣,隨著畫面情結與人物的出臺,也不能缺少了“逸”的品性。所以,那種厚重博大,必然與他無緣,而清秀靈異的“逸”氣,便隱現畫中。
至今看來,這個想法應該沒有錯。
“濃淡隨意情自然”,應該是劉西潔繪畫情境中最恰當的譬喻了。所以,在畫家的藝術風格依然在嬗變、成熟的過程中,我們期待他結出更多豐碩的果實。
佚名
分享到: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網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