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自豪地談?wù)撈鹬腥A民族光輝燦爛的五千年文化,當然離不開同樣光輝燦爛的中華漢字。如果要談?wù)撝腥A漢字,必然離不開群星璀粲、異彩紛呈、攝人魂魄的中國書法。如果要談?wù)撝袊鴷ǎ诙皇兰o的今天,當然避不開這樣一個名詞——硬筆書法;當然也避不開這樣一個名字——王正良。
書圣故里人
浙江嵊州金庭觀,群山環(huán)抱、天高水清、風(fēng)光秀美、古風(fēng)淳厚。金庭觀里,長眠著一位隱逸至此的不求達官顯貴的老人,金庭觀畔,生生不息地繁衍著這位老人的子孫后裔。在這位老人駕鶴仙游了1588年后的1949年2月,又一位他的第54代孫降生到了金庭觀旁魚巖頭村半山腰中的一座老房子里。這位老人,便是我國書法史上的圣人王羲之,這個孩子,便是王正良。王正良,這個共和國的同齡人,和與他同齡的孩子們一樣,長在紅旗下,沐浴著新中國的燦燦陽光,健康快樂地成長。1969年10月,身為家中長子的王正良,在他剛剛高中畢業(yè)后,便滿載著全家人的希翼壯懷著自己的理想,走進了軍營——上海警備部隊。在部隊里,他先后當過文書、放映員,任過班長、排長和干事,并于入伍的第二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78年10月,王正良轉(zhuǎn)業(yè)至杭州鋼鐵廠工作。九年的部隊生活,開擴了王正良的視野,更錘煉了他的品格。在杭州鋼鐵廠,他由宣傳干事,而黨報編輯而黨委秘書,一步一個腳窩,堅定而扎實。1983年,進浙江大學(xué)攻讀工業(yè)經(jīng)濟管理, 1985年,被任命為杭鋼煉鐵分廠黨委副書記,時年36歲,兩年后,任黨委書記。1989年,入中央黨校思想政治工作研討班。就是今天,讀一讀《浙江企業(yè)家》當時專題報道他的文章《一個受群眾信賴的黨委書記》,品一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當時的報道《上下同欲者勝——記杭州鋼鐵廠煉鐵分廠黨委書記王正良》,我們?nèi)阅荏w會到王正良英姿勃發(fā)的謙謙儒本、烈烈將風(fēng)。
1990年,浙江團省委慧眼識英,調(diào)任王正良為《浙江青年報》總編輯;1993年,調(diào)任他為浙江省團校黨委書記兼校長,并當選為共青團浙江省第九屆委員會委員,第八屆浙江省青年聯(lián)合會委員。
然而,不知是秉承了書圣先賢的遺風(fēng),還是天地神契,先祖右軍將軍于53歲時告誓于父母墓前而辭官逸隱,徜徉于天地山水間或揮毫、或撫琴。王正良則于他41歲時由政界而毅然轉(zhuǎn)入書法界,先后任《中國鋼筆書法》總編、中國硬筆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常務(wù)副主席、主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硬筆書法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專業(yè)從事書法。只是他與先祖寄情于山水筆墨和琴聲中以遣懷不同,而是秉時代之大任,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興的硬筆書法事業(yè)之中,為使硬筆書法一江春水向東流,為使硬筆書法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我以我血薦硬壇”,奏響了硬筆書壇的浩浩長歌。
硬筆柔毫一脈通
“臨帖,是學(xué)習(xí)書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書法家是不經(jīng)臨習(xí)而成功的,沒有一個字寫得好的人是不經(jīng)過臨帖的。只有臨帖,才能書宗晉唐,取法乎上,才能學(xué)到王羲之,才能學(xué)到顏真卿,才能知道唐法、晉韻、漢隸、秦篆……”王正良是這樣說的,雖然說得輕松,卻是肺腑之言、經(jīng)驗之談,他自己便是在臨帖的路上山一程水一程地長途跋涉而來,時間上跨唐越晉,空間里南北留蹤,師筆師刀,師古師今,求師訪友,寒暑不易。他深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妙處,求名師指教,得周志高、翁愷運、周慧
分享到: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網(wǎng)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