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初,上海崇源拍賣行拍出的西周中期青銅器“周宜壺”,以2640萬元的“天價”橫空出世,一時風頭無二,震驚了國內外青銅器收藏市場。我們用最積極最樂觀的心態(tài)憧憬著這次內地拍賣史上的里程碑能賦予青銅器市場涅 的希望。那時,大家似乎卯足了勁兒在等待著一個神話的出現(xiàn),而這個神話真的存在嗎?大家翹首以盼。
現(xiàn)在,我們佇立在2010年的秋天,卻遲遲沒有等來那個傳說中的春天,反而等來了歷史性的大寒潮。驟降的溫度,讓我們晾了好幾年已經(jīng)凍得冰涼的脖子不由得又往回縮了縮。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馬上過去,眼瞅著2012都快來了,可內地青銅器市場還是停留在十幾年前的落后模式。
國內的收藏發(fā)展了這么多年,以中國人向來引以為傲的智慧和經(jīng)濟頭腦,青銅器收藏早該走在國際先鋒行列了,怎么就始終闖不出一片天呢?
市場永遠的熱門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中國青銅器不超過20萬件,且大部分由國家主導收藏。受市場影響,投資者總習慣把目光放在緊俏的瓷器、玉器、書畫等器物上,往往忽視了青銅器。都說“劍走偏鋒險中求勝”,可到了關鍵時刻,更多人還是站在支持“大多數(shù)”這一邊,畢竟效益才是王道,然而,在文物市場上,這樣做的結果卻會逐漸形成一種“一類藏品試水深,件件藏品跟著混”的“同類藏品扎堆兒”的局面,而同類藏品中,往往只能發(fā)現(xiàn)一到兩件精品,有見地的藏家夾在中間,唯有面對愈發(fā)單一的藏品無可奈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青銅器市場內部同樣存在某種畸形。一段時間內,投資者很容易被一句所謂“禮器”的話愚弄,致使禮器價位高,買主多,而諸如錢幣、佛像、銅鏡、璽印、兵器等雜項卻少有人問津。
殊不知文物等級劃定,歷史第一、藝術第二,用途最次。觀及此處,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市場決定了消費者的喜好,還是消費者的喜好決定了市場的選擇?這個簡而又簡的問題放在文物市場上,想給出答案,卻比哈姆雷特的選擇還要難。按道理說,青銅器的歷史底蘊厚重得足以撐起半部中國歷史,但常規(guī)就是用來被打破的,不得不承認,盡管在拼命營造出文化的氛圍,但目前的中國似乎始終是和“文化”二字脫節(jié)。我們的收藏跟不上文化,我們的拍賣行沒有中國自己的文化特色,于是當世界的溝通越來越?jīng)]有阻礙后,我們的文化就這么被沖淡了。
沒有仿不出來的青銅器
蒼蠅腿再細也是肉,青銅器市場再疲軟也有利可圖。這是所有青銅器收藏者最頭疼的地方?;◣兹f甚至十幾萬買一車,挑不出一件真貨的事不是沒有,只是你運氣好沒碰到。各種你聞所未聞的,超越你想象力極限的贗品總會突然出現(xiàn)在你面前,讓你防不勝防,讓你至少在一個星期內若墜云端,雖然最終你每次都能想明白這些其實都是扯淡,但是下一次,你還是會深陷其中。從漢代開始,歷代都有收藏青銅器的習慣,復制和仿造也由來已久。自北宋金石之術興起,直至今日,可說從未間斷。段數(shù)低的,材質上有點小問題,器形上有點小問題,紋飾上有點小問題,銘文上有點小問題;段數(shù)高的,銹跡上有點小問題,氣場上有點小問題。其實,這世上本沒有智慧,只有很多坑,因為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來避免自己掉到坑里,于是就有了智慧。再往前說,其實這世上也本沒有坑,因為設陷阱的人多了,于是就有了很多坑。造假者就像獵人,將整條道路都設滿了陷阱,撒上不同的誘餌,等著將諸如你我這樣口味各不相同的獵物一網(wǎng)打盡,等我們中計后,獵人會先將離自己最近的那個坑中的獵物捕獲,然后他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因為這個坑的阻礙,已經(jīng)無法靠近別的坑去捕獲獵物,于是他又得親手將這個坑填好,繼續(xù)前行,如此反復。造假者天生就是亡命之徒,喜好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是,我們總忍不住要問那些山寨兄,您不尊重我的智商,我干嘛要尊重您的勞動成果?
墻里開花墻外香
在海外拍賣市場中,青銅器一直是傾盡天下的萬人迷,滿眼盡是睥睨群雄高貴豪放的氣派,幾乎無人企及。但一物降一物,回到家鄉(xiāng),青銅器卻成了注定的輸家。近幾年的拍賣場中甚至很難看到她的身影,像個世界的遺孤,零落得叫人傷心。因此,法國佳士得拍出的天價圓明園銅獸首就顯得太不給中國人面子。雖然事件以鬧劇收尾,卻向世人宣揚了一種態(tài)度——法國人不是為了拍賣而拍賣,中國人也不是為了購回而購回。對中國人來說,更想做的是通過這件充滿爭議的事告訴世人,自己付出了更多的承擔和勇氣。而在內地市場,缺乏遠見的投資者卻由于受文物出口限制、市場導向等原因左右,把中國古董藝術品中的翹楚打入冷宮,不禁讓人扼腕嘆息。從全球藏品市場看,高端青銅器的收藏始終集中在歐美,而國內市場的藏品相較之下多少有些力不從心,精品極為少見,中低檔次居多。更讓人擔心的是,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不法之徒為了迎合國外藏家喜好,制作的復制品及仿造品開始大量回流。這些贗品,在歐美大陸巡演后,披上“海龜”的殼,衣錦還鄉(xiāng),成了緊俏品。當初平均一萬元一件賣出去的假貨,如今卻以平均每件十幾甚至幾十萬元的價格被中國人購回。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真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坊間寶劍出鞘
雖然目前青銅器的國內市場尚未完全放開,但坊間交易始終未絕。誰放棄了坊間,就等于放棄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市場,這在當今已經(jīng)是一種主流觀點。畢竟現(xiàn)在的收藏途徑不止拍賣行一種。一個藏家能玩到收藏青銅器,應該算最高境界了。盡管青銅器本身背負得太多,拿不起也放不下,承受褒貶,質疑不斷,但有頭腦的藏家卻依然對它心猿意馬,熱情不減,甚至有人不惜千金散盡。尤其是錢幣、銅鏡等小件,因風險低,近年來市場表現(xiàn)逐漸活躍,價格一度飆升。青銅器本身并不乏精彩,它色彩絢爛光影琉璃,永遠有推陳出新、引人入勝的本領,只是不知從何時起,它逐漸被人遺忘在一天一地之間。也許,是現(xiàn)代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fā)達,利益的重要性越來越占據(jù)人一生的最重要部分吧。
從來都覺得,青銅器所處的那個年代充滿傳奇,波瀾壯闊的輝煌,層出不窮的看點和始終不會冷卻的激情。在你眼中,只看得到兩種顏色,一個是血紅,或許是自己的、或許是別人的;另一個是金黃,或許是糞土、或許是青銅。
戰(zhàn)爭與祭祀,陽光與愁云,御座上的國君,市井中的布衣,人人都有一段可訴的故事,只是淹沒在時光的閃轉里。幸運的是,傳承這種古老文化的青銅器走過了千年風雨,如今,仍舊屹立在古色古香的靈韻之中。它們背后隱藏的那一段段蒼涼往事,也漸漸被撣去浮塵,在越來越多的人心中日漸明晰。青銅器擁有巨大的升值空間,這是業(yè)內早已公認的事實。諸如“潛力股”之說也被喊了好幾年,卻仍不見大動靜。我們曾樂觀地判斷,中國內地收藏質量會在一段時間內作出一次較大洗牌,從而完成飛躍,而就目前局勢看,內地收藏這座“根基沉穩(wěn)”的冰山已在最近漸漸開始化開了棱角,真正想要撼動整座冰山,還需各界共同努力,包括體制、市場及藏家本身。我們不敢堂而皇之地宣布,我們用了將近五年的時間,盼來的只是青銅器“已經(jīng)冬眠”這個讓人無奈的消息,我們僅僅希望從業(yè)者們能看到一些警示的訊號。這個世界不是沒有問題,只有缺乏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睛。當我們叫囂著不滿、挑剔著毛病的時候,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一方面內地收藏水平依然在原地踏步;另一方面,藏家的品味與專業(yè)性卻大大提高。
來源 : 《鑒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