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瀟湘奇觀圖 卷 北宋 米友仁 紙本墨筆 縱19.8厘米 橫289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瀟湘奇觀圖》描繪了鎮(zhèn)江一帶的山水景象。
圖開卷便是濃云翻卷,遠山坡腳隱約可見,隨著云氣的游動變化山形逐漸顯露,重迭起伏地展開,遠處峰巒終于出現在團團白云中。中段主峰聳起,宛如鎮(zhèn)江一帶尖峰起伏之狀。林木疏密,表現遠近與層次,此段山水清晰,顯露了真實。但末段一轉,山色又隱入淡遠之間唯近處林岸、草廬明晰。畫中山石和樹木都用水墨點成,渾然一體,全然不覺線條及皴擦的痕跡。
作者在自識中寫道:“先公居鎮(zhèn)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東,高岡上以海岳命名,卷乃庵上所見山…余生平熟瀟湘奇觀,每于登臨佳勝處,則復寫其真趣。”由此可知此“瀟湘奇觀”并非湘江山水的再現,而是借鎮(zhèn)江山水抒發(fā)對瀟湘景色的懷念。
《瀟湘奇觀圖》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忽明忽晦,迷蒙又富有變化,時人謂之“善畫無根樹,能描朦朧云。”同時也很講究筆法,以大筆觸的遒勁筆法來潑染水墨,墨隨筆走,勾勒出鎮(zhèn)江山水的輪廓。筆與墨的結合,使山水兼具滋潤和沉郁的特色。
本幅無款印,后紙自題一段:“先公居鎮(zhèn)江四十年,作庵於城之東高崗上,以海岳命名,一時國士皆賦詩,不能盡記。翰林承旨翟公詩:‘楚米仙人好樓居,植梧崇岡結精廬。下瞰赤縣賓蟾鳥,東西跳丸天馳驅。腹藏萬卷胸垂胡,論議如何決九渠。掀髯送目游八區(qū),欲叫虞舜浮蒼梧。'云云,馀不能記也。此卷乃庵上所見,大抵山水奇觀,變態(tài)萬層,多在晨晴晦雨間,世人鮮復知此。馀生平熟瀟湘奇觀,每於登臨佳處,輒復寫其真趣成長卷以悅目,不俟驅使為之,此豈悅他人物者乎。此紙滲墨,本不可運筆,仲謀勤請不容辭,故為戲作。紹興乙卯孟春建康官舍,友仁題。羊毫作字,正如此紙作畫耳。”乙卯為紹興五年(1135年),米友仁50歲。后紙另有薛羲、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