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第一批在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上市的兩只藝術品“股票”,在經(jīng)歷了 30個交易日暴漲17倍的瘋狂后,于本月17日被天津文交所實行“特別停牌”。
是日,天津文交所的公告稱:“接天津市政府監(jiān)管部門通知,鑒于近期藝術品市場交易情況,為了降低投資風險、保護投資人利益,自即日起對上市藝術品20001和20002實行特別停牌,復牌時間另行通知。”
今年1月26日,天津畫家白庚延的兩幅水墨畫在天津文交所推出,定價為600萬元和500萬元,按照1元/份的價格發(fā)行。此后,該藝術品“股票”的行情不是漲停就是跌停,最終在30個交易日內,兩“股票”均暴漲了17倍,兩幅畫作的流通總市值超過1.8億元。
自從這兩張畫的“股票”上市以來,就面臨著眾多爭議。收藏界和拍賣業(yè)內不少資深人士認為,首先藝術品股票的原始定價存在問題。據(jù)從雅昌拍賣網(wǎng)的數(shù)據(jù)顯示,白庚延作品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的次數(shù)共660件次,成交率51%。其價格大多居于數(shù)千元至數(shù)萬元之間。但從2010年起,他有數(shù)件作品成交紀錄卻莫名其妙地猛躥至百萬元之上。昨天在嘉德四季拍賣中,其2.6平尺的《殘荷》成交價為138萬。而今年以來其他拍賣會上出現(xiàn)的白庚延作品共26幅,價格卻有天壤之別。最高價格是上海中天拍賣行的白庚延2002年所畫《燕塞秋》,乃122×246厘米(尺幅約為《殘荷》的10倍)的巨幅作品,成交價也僅為63,800元。
姑且不論其行情的真實性如何,這樣貿然將畫家的兩幅畫定天價上市并且爆炒,就好比將果園里的兩只蘋果包裝上市,溢價發(fā)行并狂炒,而同時卻有巨量的同類蘋果在市場零售,價格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樣的股票不出問題才怪。
另據(jù)分析,與股票市場相比,這一市場的操作更為便捷,利益空間更大——股市的投資人要先到券商處開戶,再通過券商的席位在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而藝術品份額化交易只需在網(wǎng)上開戶、網(wǎng)上交易;股市采取T+1交易方式,當天買入的股票不能在當天賣出,而藝術品份額化交易采取T+0模式,可以當天買賣;此外,該市場每日15%的漲跌幅限制也大于股票市場的10%(天津文交所已于日前將此幅度調整)。由于藝術品“股票”的盤子小,公眾乃至監(jiān)管部門對藝術市場的陌生,莊家非常容易進行有利于自己的操作。
藝術品的金融產品是一種新的嘗試和探索,不管支持還是反對,都要謹慎。關鍵要設置合理、嚴謹?shù)谋O(jiān)管體系。恰如收藏家郭慶祥所言“不能無意間制造‘文化金融騙局’”。天津及時停牌,亡羊補牢,猶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