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市面上各種補品多得有當飯吃之勢,又有“生命在于運動”的健身潮,似乎中國人重視生命已融入世界潮流。然而人生幾十年,壽頤幾何,往往無從證明是哪些方法起了作用,于是眾說紛紜,給了商家逐鹿中原的機會。
當然老百姓并不都是聽話的“鹿”,他們或居大雜院,經(jīng)濟拮據(jù),不敢問津“高級補品”,卻自有祖?zhèn)髅胤?,甩手操、打雞血、喝紅茶菌等等,當年堪稱中華奇觀,或老來無事,塔樓寂寞,紛紛相約覓一空地,或香功或秧歌,鑼鼓喧天,紅綢飛舞,被譽為京城當代民俗。但是這些都有組織約束之嫌,而前者也過于原始,因此被限定在特定階層。
藝術家歷來被視為是性情中人,且畫家又多長壽,他們是如何養(yǎng)身的,在公眾中似乎是一個謎。其實說來簡單,他們大多無暇去有意鍛煉,或吃什么山珍海味、宮廷秘方,但是他們明白養(yǎng)身的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順意”,就是無論做何事,不要違背自己的意愿。不要為了早去公園而強行起床,不要怕體重增加而不敢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正應了古人所說:道法自然??鬃踊盍?0歲,當年已是高壽了,他的養(yǎng)生體會是“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彎起胳膊當枕頭躺著,是思索還是小憩片刻,是多么愜意的事??!
有我所認識的藝術家為證。張仃先生是參與國徽設計者之一,30年代上海漫畫創(chuàng)作就已頗有名聲,50年代先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后又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70年代末期又是首都國際機場壁畫的主持人,他近年以80余歲高齡遍歷名山大川,推出面貌全新的焦墨山水,人都驚嘆其體魄健康,有人問其養(yǎng)生之道,無它,粗茶淡飯只是時不時吃幾包板藍根而已,大約是張先生用它來清熱去火;常沙娜先生是著名敦煌藝術家常書鴻之女,法國出生,曾留學美國,80年代開始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15年,是著名的工藝美術教育家,他自己也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如今也六十有七,紅光滿面,豐采依舊,常人看來也就五十過半而已,問其養(yǎng)生之道,答曰每天睡前淋浴一次,吃食全無禁忌;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老,今年已89歲了,仍耳聰目明,思維敏捷,風趣幽默,每天仍然堅持寫作,年內(nèi)又要出一新著,夫人簡平先生介紹,王老近年迷上收藏奇石,樂此不疲作寫作中的調(diào)劑,有時見好石
幾有返老還童之態(tài)。
由此看來,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強調(diào)“性情”與養(yǎng)生的關系是有道理的,人活天地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