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珠海 眾生
我國的鎏金技術自戰(zhàn)國以來就大放異彩,特別是以兩漢最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將金與銀混合熔化后,涂在銅器表面,經(jīng)溫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它的出現(xiàn)始于兩漢時期,盛行于隋唐,一直延續(xù)至明清,跨度2000多年。作為佛教的器物,制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歷朝歷代的鎏金銅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對于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明代永樂至宣德的32年間(1403—1435),鎏金佛像造型之精美,工藝之高超,紋飾之秀麗,均達到歷代的最高水平。因而明代的鎏金佛像,也成為財富殷實的藏家們追捧的對象。
明代造像帶款的目前只見“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和“大明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