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2012年,世界經(jīng)濟持續(xù)低迷,預言中的古玩業(yè)寒冬果然來了:拍賣成交大幅縮水、博覽會業(yè)績普遍下滑、古玩城內“門可羅雀”、商家店鋪“望穿秋水”。奇怪的是,伴隨著行情冰冷的卻是市場的紅火。
截止到10月,北京年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古玩市場多達十余家。這些市場規(guī)模之大、設施之好、租金之高、令人刮目。更奇的是,如此嚴峻的外部環(huán)境之下,各市場的招租前景都頗為樂觀。正可謂是,“行情”秋風蕭瑟,“市場”洪波涌起。
盤子多了,蛋糕小了
眾所周知,古玩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在市場上的數(shù)量應該是保持恒定或逐步減少的,而這也正是其寶貴的原因。隨著古玩市場不斷增多,原本恒定的分子數(shù)量被增加的分母瓜分,勢必會越來越少。蛋糕還是那塊兒蛋糕,盤子卻變得更多,只能是每個盤子里的蛋糕越來越小。
買家少了,賣家多了
低迷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既驚得資深藏家不敢出手,又嚇得潛在玩家不敢進門,買家總數(shù)勢必減少??呻S著古玩市場越開越多、越開越大,出租率成正比例上升。換句話說,賣貨的人居然越來越多了!也算是剃頭挑子——一頭熱吧。
古玩少了,珠寶多了
白玉、珊瑚、翡翠、彩寶、珍珠等在古玩市場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都是奢侈品而且買珠寶的安全系數(shù)要比買古玩大得多,鑒定有國家認證的專業(yè)機構、有國際通行的專業(yè)標準,成本較古玩透明、證書較古玩靠譜,且買珠寶更易保值、變現(xiàn)。賣家、藏家開心之外,市場主辦方也解決了出租難題,三方皆大歡喜。正是,古玩不夠,珠寶來湊。
生意少了,價格高了
盡管古玩生意沒有前幾年紅火,可藏家想在這會兒“趁火打劫”,卻是打錯了算盤。“買跌不買漲”的股票定律在古玩行還真不頂用,好東西的價格不降反升了!原因很簡單:古玩是不貶值的,只要物價在漲,水漲船高是必然的。加之,好東西、真東西只能越來越少,賣一件少一件。既然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價位,就扛著吧,等到經(jīng)濟條件轉好還能多賣幾個錢呢,反正這行業(yè)本來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
大件少了,小件多了
市場交易中還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大體量、大尺寸、高價位的“重器”成交量明顯下降。而手把件、文房擺件、明清銅爐、隨身佛像等生力軍因價格適中、宜于把玩、便于炫耀、易成系列而大受藏家追捧。在高端買家猶豫收手之際,中低端價位收藏品種的突出涌現(xiàn)也在情理之中。
老人少了,新手多了
新興市場的涌現(xiàn),使攤位總數(shù)大幅提升,造成收藏市場、古玩商家的競爭日趨激烈。收藏品市場開始了新一輪的新陳代謝。那些資金儲備不足、進貨渠道有限、庫存商品平庸、客戶群體流失的老商戶已無力繼續(xù)維持日常運轉,正好趁市場擴張之機轉讓店面換取資金。一批資本雄厚的新興群體趁勢而起,占領陣地。正是“既見新人買店笑,不見舊人換錢哭。收藏市場風云涌,待看新人笑還哭。”
感性少了,理性多了
經(jīng)濟增長的減速,也為收藏品市場降了溫度。加之媒體、專家的正確引導、炒作神話的真相大白,收藏行為已從盲目跟風、虛擬投資轉變?yōu)槔硇韵M。收藏者一擲千金的豪情少了,經(jīng)營戶一夜暴富的奢望沒了。收藏回歸到本來面目,真正又作為一種滿足精神需要的生活狀態(tài)融入社會之中。收藏者、經(jīng)營者理性的回歸,正是收藏市場成熟的表現(xiàn)。
市場行情之冷、市場主體之熱,兩相交融、互為矛盾,構成了當前古玩市場的奇特景象,催生出古玩交易格局的諸多改變,醞釀著古玩行業(yè)重新洗牌的必然趨勢。賣家、買家、藏家、專家,讓我們大家拭目以待吧。
作者:孫浩博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