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就在文革結束后的1977年,39歲的范曾在人民大會堂作大幅潑墨鐘馗,被《人民日報》頭版報道之后,范曾就已經開始走入大家的視線。從文革結束 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20余年,范曾近乎每年都會推出很多畫作:如1978年《魯迅小說插圖集》;1981年的《范曾中國人物畫》;1982年的《范曾畫 輯》;1983年,為籌備赴日展覽,在南開大學冒大暑作畫百余幅;1984年,《范曾畫集》、《范曾繪畫集》、《范曾的藝術》出版;1985年,《范曾吟 草》出版;1988年,出版《范曾自述》、《抱沖逸興》、《范曾懷抱》、《范曾自書詩稿》等十種書籍;1989年,出版《范曾作品集》、《莽神州賦》畫 集;1990年,出版《范曾新作集》;1992年,《范曾精品集》出版;1994年,出版《范曾繪畫一百幅》、《范曾書法一百幅》;1996年,《簡筆老 子》、《潑墨鐘馗》成為其當年代表作;1997年,《范曾詩稿》、《十翼還甲自壽》出版;1999年,61歲的范曾出版《范曾自書七絕百首》,書法風貌大 變,也被很多人認為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盡管他的作品沒有人統(tǒng)計過具體是多少,但其數量可觀毫無疑問。
“物以稀為貴”,不過它并未應驗在范曾的作品之上,在1993年《華陀望斷圖》獲得成功之后,范曾的眾多作品也是一直在飆升。1998年,范曾的《麗人 行》在香港拍賣會上拍出了1200萬港元的天價,比之前400萬—800萬港元的估價高出數倍。據雅昌藝術網的數據顯示,2000年時,范曾的畫作均價為 10704 元/平方尺,到2010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144206元/平方尺。10年,范曾的身價漲了十多倍,而僅僅是從2009年秋拍(88861元/平 方尺)到2010年春拍(144206元/平方尺),范曾作品的成交均價半年時間就漲了62%,成交率也從86%上升為93%。
就在范曾的事業(yè)如日中天之時,業(yè)內外關于他的爭議也是越來越多。而爭議最大的莫過于“粗制濫造”的“高產”畫作和不斷飆升的價格。
“他的中國畫、人物畫,不過是‘連環(huán)畫的放大’。他畫來畫去的老子、屈原、謝靈運、蘇東坡、鐘馗、李時珍等幾個古人,都有如復印式的東西,人物造型大同小 異,他的人物畫雖然寫實,但其中不少連人體比例、結構都有毛病……我認為,這位畫家的這些大同小異、毫無藝術個性的禮品畫,最多只值數百元,但事實上現在 卻動輒幾十萬元、上百萬元一幅。這既有辱藝術,也是對收藏家的不公平,傷了收藏家的心……”收藏家郭慶祥在《藝術家還是要憑作品說話》(編者注:發(fā)表于 2010年5月26日的《文匯報》)中說道。
也正是這樣一篇藝術評論文章,讓郭慶祥在數月之后成為被告,原因就是原告范曾認為這篇文章是在影射自己,對自己的名譽及精神造成了傷害。
那么事實如何?文章內容是莫須有還是有真憑實據?針對范曾的起訴,被告郭慶祥如何看?面對500萬的高額賠償金,郭慶祥能否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在北京對號稱“畫家背后推手”、讓吳冠中、張功愨、石齊等名家大放異彩的收藏家郭慶祥進行了專訪。
采訪手記
11月1日,在得知范曾與郭慶祥將于11月9日走上法庭,對簿公堂之時,記者試圖與雙方當事人范曾、郭慶祥進行一次深度采訪,了解雙方當事人對待此事的看 法以及對待事件的處理態(tài)度,更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將這場名人之間的官司進行一次比較明朗和全面的報道。在經過本報的多方努力之下,11月2日,本報記者與 被告郭慶祥取得聯系,并在北京對其進行了專訪。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記者一直未能與原告范曾取得電話聯系。
11月3日,記者前往范曾在北京昌平某高檔別墅區(qū)的住處,以期待能夠得到與范曾本人見面的機會。但當記者來到別墅區(qū)之時,工作人員以未經業(yè)主允許不能擅自入內為由,謝絕記者入內采訪。
截止到本報發(fā)稿之時,范曾并未針對此案有更多的解釋,記者多方聯系依舊未果。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