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高仿品的充斥,絢麗的唐三彩已失落在拍賣市場,真品價格一落千丈,與仿品相差無幾。
而目前炙手可熱的瓷器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業(yè)內(nèi)人士疾呼:“目前的鑒定手段,無論是專家的‘眼學’,還是儀器的科學測試,都無法攻克這里(指瓷器高仿品制造者)的城池。”
中國文物仿制行業(yè)已呈現(xiàn)高度的專業(yè)化和組織化,其生產(chǎn)之專業(yè)、流通之隱蔽令人咋舌。而文物鑒定行業(yè)之落后與無序,又助推仿品大肆泛濫。
這是一個充滿奇異故事的灰色江湖。
初涉江湖“古董”的教訓
顧廣生怎么也想不到:初涉文物收藏界的他,竟被騙得這么慘!
顧是南京市江寧區(qū)人,今年44歲,家境富裕,有上百萬的積蓄。去年底,顧看了幾檔中央電視臺的《鑒寶》欄目后,便對古董收藏逐漸產(chǎn)生了興趣。
今年2月,經(jīng)親戚的介紹,顧廣生認識了頗懂文物的江寧區(qū)湖熟鎮(zhèn)人王長根。王很樂意為顧廣生推薦“文物”,不出一個月,王長根就給顧廣生帶來了一個玉酒杯。
王長根介紹說,玉酒杯是最近一個施工工地上挖到的,工地下面可能是個漢代古墓。而他則是從工地的一個工人那里花了1.8萬元買來的。王長根給顧廣生開價2萬元,顧欣然接受。
今年3到8月期間,王長根幾乎每個月都會給顧廣生帶來一些“文物”,有玉佩、陶罐、青花瓷、青銅鼎等十余件,并稱這些東西是從古墓和文物販子手中弄到的。顧廣生對于古董的真實性深信不疑,共花14.6萬元買下來進行收藏。
今年8月,河南電視臺某鑒寶欄目在北京舉辦鑒寶會,顧廣生將這批“文物”帶去參加鑒寶,結(jié)果均被專家斷定為假貨。顧廣生不信,又找到其他鑒定專家,專家們的說法驚人的一致:他收藏的這些“古董”,在一些古董市場隨處可見,只是仿真度高的假貨,根本值不了幾個錢。
今年10月21日,顧廣生找到王長根,王長根反稱“是顧廣生看走了眼”,拒不退錢。經(jīng)調(diào)查,王長根承認了自己詐騙顧廣生的事實。據(jù)他交代,他賣給顧廣生的“古董”,都是他從朝天宮古玩市場買來的高仿品,每件的價值在1000到2000元。目前王長根已經(jīng)被警方刑拘。
“對于市場上的高仿品,沒有相當多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一般人是鑒別不出來的。”洛陽文物學會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很多大老板喜歡收藏,花了大錢,買了很多所謂的‘古董’,沒有一件是真的。這樣的人我見得太多了!”
河北冀州市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搞了近30年收藏,他也有與洛陽專家相同的感覺。
“一大批朋友讓我看他們收藏的‘文物’,但是一看就是假的。說實話吧,太傷人;但是又不能說假話,所以只能打哈哈,不置可否。”河北冀州市冀寶齋博物館館長王宗泉無奈地告訴記者。
11月17日,在浙江橫店中國收藏文化創(chuàng)新論壇召開的民間收藏大會上,年逾七旬的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長閻振堂激憤地說:“二道販子把假的當真的賣,已經(jīng)嚴重危及文物市場的健康。”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灰色江湖。
專業(yè)生產(chǎn)贗品高仿真
仿制行業(yè)的源頭當然是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在文物大省河南,洛陽市孟津縣的南石山村、伊川縣的煙澗村和禹州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