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3:08
點擊率:2917
每年春、秋兩季大拍,都能收到很多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圖錄。雖然這些圖錄印得越來越精美,但其中信息的真實性卻越來越讓人不放心。很多圖錄里贗品所占比例太大,而且那些東西明眼就是假的,年份既不是西周的,也不是東周的,而是上周的??催^這樣的圖錄,就再也不想進場競拍了。然而,畢竟有很多買家沒有這樣的鑒別能力,輕信了圖錄上的虛假信息,買走了價值不菲的贗品,待事后弄清真相,追悔莫及。
每當(dāng)我收到一本拍賣圖錄,翻閱之前,總會產(chǎn)生一種臨考的感覺。這種測試眼力的感覺,既緊張,又刺激??催^以后,如果覺得自己的眼力得到了印證,并且經(jīng)過這次磨煉有了新的認(rèn)識,心里也有一種探破秘案般的愉悅感。此時,耳邊總會響起那首歌:“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 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啊,收藏文物、欣賞藝術(shù),貴在擁有一雙慧眼。要想看懂拍賣圖錄,也得先煉火眼金睛。
一本正規(guī)的拍賣圖錄,不僅應(yīng)該為潛在的買家提供拍品的作者、年代、題材、工藝、技法等要素,更應(yīng)該詳實地介紹拍品的來源、著錄、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考證等詳細(xì)信息。只有這樣,當(dāng)買家拿到圖錄的時候,才能對拍品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基本了解,而不僅僅是觀賞圖片。但是,很少有拍賣公司在編輯圖錄方面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值得重視的是,隨著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的日益火爆,制假販假也花樣翻新,其中,利用拍賣圖錄以假亂真,誘使買家上當(dāng)?shù)氖址?,在?dāng)前市場上尤顯突出。一些別有用心的投機者、造假者利用買家相信圖錄的心理,推銷他們手中的“傳家之寶”、“大師真跡”。拍賣圖錄中,瓷器、玉器、雜項、家具等收藏品種都有假貨,而最多的還是書畫。
現(xiàn)在的拍賣圖錄在對拍品的介紹中,普遍強調(diào)“著錄”,即該拍品曾經(jīng)被哪本古籍記載過,或者被哪本畫冊收錄過。有著錄的拍品,往往被視為流傳有緒,真實性有可靠的保證,因而這樣的拍品自然是“錢”景無限,都能拍出很高的價格。其實,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假著錄”,如明末張?zhí)╇A所撰《寶繪錄》,著錄晉唐至明代的書法繪畫二百余件,竟然全系偽作,覽之令人忍俊不禁。在由乾隆皇帝下令編纂的收錄清代宮廷所藏書畫的《石渠寶笈》中,也有歷代大量的偽作和仿作?!妒汅拧返闹浿荒鼙WC:所錄作品,確在清宮收藏過;著錄的贗品,不會晚于乾隆或嘉慶。因此,對著錄作品必須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tài)度。如今,“假著錄”又隨風(fēng)而起,通常采用的伎倆是:先將自己準(zhǔn)備出手的某大畫家的仿作拍成照片,與這位大畫家公認(rèn)的真品的照片混在一起,出版一本畫冊;隨后以仿作冒充真品參加拍賣會,并在拍賣圖錄中注明該拍品已在那本畫冊中“著錄”過。此外,買家如果發(fā)現(xiàn)在同一場拍賣會上推出的很多拍品均在同一本雜志刊發(fā)過,也應(yīng)對其真實性予以質(zhì)疑。利用著錄造假販假,已成為當(dāng)下騙子“偷梁換柱”、贗品“脫胎換骨”的主要方式之一,買家不得不防。
翻閱書畫拍賣圖錄,還經(jīng)常能發(fā)現(xiàn)在大師、名家的作品中間,羼雜著幾個當(dāng)代“小名頭兒”,甚至是沒有名氣的“書畫家”的作品。它們傍著大師、名家的作品,大樹底下好乘涼,想晃個眼蒙一頭,賣個高價,這當(dāng)然是需要一番運作的。
有些書畫家,總急著出大名。他們急著出大名的目的,無非是要賺大錢。出大名,賺大錢,靠規(guī)規(guī)矩矩地寫字畫畫太慢了,于是他們不進畫室,卻一頭鉆進廚房,把全副功夫用在了“炒”上。然而,這“炒”的火候也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往往不是“炒”生了,就是“炒”糊了。有的書法家,覺得參加這個展覽那個評比獲的獎級別都不夠高,不能反映他真實的書法水平,就干脆買了個書號,自己編印了類似《中國十大書法家》這樣的書。這“十大書法家”中,第一位是王羲之,第二位是顏真卿,第十位則是他本人。別看他如此屈尊,沒把自己排在王羲之前面,但是他編印的這本書也沒人欣賞,送朋友也沒人看,流落到地攤也沒人肯買……看到這位書法家的“炒”法不靈,更多的書畫家就打起了拍賣會的主意。他們認(rèn)為,依靠拍賣借雞生蛋,比自己搭窩孵蛋更省事,也更安全。于是,這些三四流以下的書畫家的作品就紛紛涌進了拍賣圖錄。他們的作品雖然不是假的,但將其與大師、名家的作品混在一起,標(biāo)上高價,也難免有欺詐的嫌疑。
在拍賣圖錄里做手腳,以假亂真,以次充好,此舉得以行世,是因為總有上當(dāng)受騙、吃虧倒霉的買主。關(guān)于這一點,在魯迅雜文《大小騙》里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欺世盜名’者有之,盜賣名以欺世者又有之,世事也真是五花八門。然而受損失的卻只有讀者。”火眼金睛,洞悉事變,還得說是魯迅先生。
作者:羅文華
來源:天津網(wǎng)-數(shù)字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