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3:08
點擊率:2906
上海拍賣行剛剛落幕的2011春拍行情:普漲——書畫起拍價普漲10%-20%,名家優(yōu)秀作品翻倍;玉器、翡翠拍價上升40%-50%;錢幣成交價上升30%……
無論是書畫、瓷器、玉器還是紅木家具、紫砂、文房、象牙、犀角,在春拍中幾乎是拍啥啥漲。買家資金充足,總成交額達6000萬元,比去年春拍增加50%。
這種普漲態(tài)勢不獨上海拍賣行獨有,滬上其他拍賣行亦如此。上海嘉泰拍賣行2011春拍中,精品拍賣價格也是一路被買家你追我趕,張石園 “竹林清居圖”起拍價1.5萬元,最后成交價28萬元;馮超然“喜上眉梢”工筆花鳥 1.8萬元起拍, 39萬元成交。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在春季拍賣會上,屢屢演繹著“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神話。
上海拍賣行網(wǎng)站上醒目地刊登一條新聞: 2011年6月12日以1545.6萬元成功拍賣吳湖帆 《春江泛舟》橫披,每平方尺單價達376.97萬元,一舉刷新吳湖帆畫作成交額和成交單價兩項紀錄。
吳湖帆是清代著名書畫家吳大澄之孫,現(xiàn)代繪畫大師和書畫鑒定家。吳湖帆的山水畫最有特色,當他揮毫時,先用一支大筆,灑水紙上,稍干之后,再用普通筆蘸著淡墨,略加渲染,一經(jīng)裝裱,觀之似出岫延綿,不可方物。此次走上上海拍賣行拍臺的《春江泛舟》畫于1948年,僅為4.1平方尺,卻是吳湖帆的精品力作,著錄于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的 《吳湖帆書畫集》第五十九幅。因此在拍賣預展時就備受關注,起拍價150萬元,眾多買家的競價呈現(xiàn)白熱化,最終推高至1545.6萬元才一錘定音。中國拍賣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拍賣行有限責任公司總經(jīng)理林一平表示,這件作品創(chuàng)下如此高的成交單價,是吳湖帆畫作拍賣成交記錄的里程碑。
在春拍書畫中,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海上畫派的作品成交價不斷出現(xiàn)新高。海上畫派又稱 “海派”,或“滬派”,一般指的是發(fā)生于十九世紀中葉 (1843年),至二十世紀初期(1927年)時,一群畫家活躍于上海地區(qū),并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的結果與風尚。有 “標準的海上畫派代表”之稱的黃山壽,其創(chuàng)作的 “青綠山水”四屏條成交價17萬元,而專家估計,這件作品如果在去年拍賣,成交價大概在10萬元左右。上海收藏協(xié)會副會長、上海拍賣行副總經(jīng)理陳克濤認為,海派畫家作品拍賣價集體走高屬于補漲行情。相比之下,京派畫家的作品拍賣價數(shù)十萬元是尋常事。
錢幣春拍行情也熱度不減,其中宣統(tǒng)三年大清銀幣反龍樣幣以38萬元起拍, 90萬元落槌。 “袁大頭”目前市場價每枚在600元-800元,而上海拍賣行拍賣的731號拍品10枚民國三年一圓銀幣起拍價每枚800元,最后成交價達1340元。將這10枚 “袁大頭”攬下的買家認為,這個價并不高,因為這10枚“袁大頭”品相較好,而品相好的“袁大頭”在市場上最貴已經(jīng)超過1萬元,他認為自己買的這10枚 “袁大頭”品相也不錯,幾年后出售每枚也能賣到1萬元。
郵票的拍賣行情也很火爆,成交率高達85%, 810號拍品 “全國山河一片紅”起拍價60萬元,成交價117萬元,專家認為,這枚郵票放在去年拍賣,成交價大概在80萬元-90萬元。
紅木家具依然漲勢不減,實用的紅木桌椅最受市場青睞,因此價格也出現(xiàn)加速上漲趨勢,比如民國癭木桌面紅木圓桌,去年起拍價在11萬元-12萬元,但今年的起拍價就達17萬元。
漲得最讓人 “心驚肉跳”的是白玉和翡翠,起拍價大多上漲40%-50%,質量相似的翡翠手鐲去年的起拍價在30萬元左右,今年起拍價為58萬元,幾乎翻倍;質量相似的白玉手鐲去年的起拍價為5萬元,今年就漲到了8萬元。高昂的價格讓買家頗為躊躇,今年玉器翡翠的成交率不到40%,而往年則要達到70%左右,不少起價高的玉器翡翠拍品最后都難逃流拍。
普漲行情能否久矣?
藝術品春拍行情普漲,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國民經(jīng)濟水平不斷提升,財富集聚越來越快;其次,全民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認知度達到了一個歷史高位;第三,世界范圍內的通脹壓力也讓財富的擁有者或管理者們需要尋求貨幣避險的渠道。
貨幣避險通常有三種渠道:房地產(chǎn)、資本市場和藝術品。如今房產(chǎn)投資被限購,股市又不景氣,而藝術品市場的投資回報卻居高而穩(wěn)定。據(jù)雅昌網(wǎng)公布的相關調查報告中顯示,過去十年,所有被交易一次以上的藝術品的價格指數(shù)創(chuàng)造了約11%的年收益率,超過標準普爾500大盤股指數(shù)和其他絕大多數(shù)的資產(chǎn)類別,包括債券和日用品。正因為如此,藝術品投資市場對于游離在股市和樓市之外的游資具有 “致命誘惑”,而游資的介入又像一針 “興奮劑”,助推藝術品投資市場行情全面上漲。
藝術品似乎進入 “全民投資”時代,很多人為 “跑贏CPI”,而將藝術品市場視為繼股市、樓市之后的第三大投資領域。近兩年的拍賣會上,活躍的“生面孔”越來越多,不僅傳統(tǒng)的書畫、玉石、瓷器等藏品獲追捧,藝術文玩的一些雜項收藏,如景泰藍、文房用品、銅器、沉香等,以及另類收藏,如精品酒、郵幣卡、火花等也集體升溫,范圍涵蓋了各級市場。 《收藏》雜志統(tǒng)計,中國現(xiàn)有各類收藏協(xié)會、收藏品市場逾萬家,各類專題和系列的收藏500多項, 3000多萬收藏者熱衷此道。據(jù)估計,在2020年中國將具有16萬億元藝術資產(chǎn)的潛在需求。
專家認為,藝術品行情的上漲還將持續(xù)。一些藝術品雖然目前價位已高,但從長遠看,還可能會繼續(xù)升值。比如翡翠,從2010年至今翡翠的市場價已翻了一倍,但一些資深玉石玩家認為未來3年-5年,翡翠的升值空間還將有 200%-300%,這也促使收藏熱進一步升溫。但是,相當多的收藏者是抱著投機、投資目的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專家透露,現(xiàn)在加入的會員中, 60%-70%是抱著賺錢的想法來的。
投資泡沫端倪可見?
專家介紹,往年,一件藝術品拍賣價超過千萬元,就算得上新聞了,但在近兩年千萬級拍品比比皆是,單件作品拍賣價格頻頻過億元,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李可染、傅抱石等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作品也頻頻突破億元,漲幅驚人。
藝術品拍賣價屢創(chuàng)新高,其是否有投資泡沫已經(jīng)成為熱點話題,對此業(yè)內眾說紛紜,一些專家認為,只要中國經(jīng)濟在發(fā)展,只要通脹壓力還在,藝術品就難說有泡沫,從長期來看其還將上漲。但也有專家持不同意見,市收藏協(xié)會會長吳少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認為,目前,古代藝術精品、材質稀缺的藝術品、原本就具有廣泛群眾認知基礎的收藏品 (如郵幣卡),還有另類收藏品 (如酒)以及一部分中國當代書畫作品,這些市場熱點都有人為炒作的痕跡。
藝術品市場的行情普漲,勢必會增加投資風險。專家介紹,藝術品投資有三道門檻,一是錢,二是專業(yè)門檻,這道門檻普通人短時間里難以逾越。第三是交易門檻,樓市、股市都是一個公開的交易平臺,買賣均十分方便,但藝術品市場則是一個小眾市場,你想要的東西未必買得到,而你想套現(xiàn)的時候,手里的藝術品卻未必賣得出去。因此,專家認為,藝術品投資要規(guī)避風險,必須恪守投資法則。記者經(jīng)過網(wǎng)上搜索,發(fā)現(xiàn)不少專家重點提醒三點:
第一是做足專業(yè)課。藝術品投資水很深,不僅不同畫家的作品價格差異巨大,就是同一個畫家,其作品的價格也能相差百倍千倍以上。畢加索畫最貴的賣了一億四百萬美元——拿著煙斗的男孩,但是大部分的作品還是它的零頭,只有幾萬美元到幾十萬美元。藝術品與普通投資品相比,它的定價體系存在很多偶然因素,在外人看來細微的差別,可能反映在最終價位上就是幾個零的差距。這就決定了這個市場雖然餡餅很多,陷阱也有不少。比如日本在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時候,不少日本企業(yè)家以最高的價錢買回很多歐美大師的作品,這幾年,日本很多的企業(yè)成批地賣出當年買進的藝術品,價錢只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
第二是買不同貨進不同場。應該清楚拍賣市場與畫廊的不同功能,要買稀世珍品或者古代近現(xiàn)代作品以及當代名家的早期作品就去拍賣市場,而對于當代藝術家的新作和普通藝術品,應該去畫廊購買。
第三是長線投資,忌短線炒作。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