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作為一個已經(jīng)舉辦過42屆展會的資深博覽會,在中國這個當代藝術尚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的國度中,觀者對它是怎樣的印象和思考呢?在中國還是學院派繪畫大行其道的時候,巴塞爾藝博會上已經(jīng)難覓繪畫蹤影,展會的學術與商業(yè)的平衡,藏家與賣家的互動,都值得我們?nèi)W習。
文:李宇
2011年6月15日第42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藝術巴塞爾Art Basel)在瑞士小城巴塞爾拉開帷幕。“世界藝博會之冠” 、“藝術奧林匹克” 、“藝術暖巢”、“藝術賣場”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陌腿麪査嚥拿雷u,其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交易額更被視為是全球藝術市場的“晴雨表”。巴塞爾藝博會的入選門檻很高,能入選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已經(jīng)成為各國畫廊和藝術家的榮耀,這可能也是它歷經(jīng)40余年仍然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很多能搞噱頭的電影宣傳一樣,巴塞爾的主辦方也是個會吊人胃口的高手。巴塞爾藝博會2011年的準確時間地點,基本日程安排,早在開幕的一年前就公布在官方網(wǎng)站上。2011年初,就不斷地在官方網(wǎng)站上公布第42屆藝博會的情況。3月公布 “藝術畫廊Art Galleries ”版塊有35個國家近300家參展商參展,參展藝術家近2500位;4月公布“藝術宣言Art Statements”版塊推出新晉藝術家個展;5月公布“藝術無限Art Unlimited”版塊有62個項目,且大腕云集;6月公布“藝術無處不在Art Parcours”版塊在巴塞爾多個著名地點展示高質(zhì)量的藝術作品;此外還介紹了“藝術特色Art Feature”、 “藝術電影Art Film”、 “藝術出版Art Edition”板塊等等。不斷的造勢讓人們對巴塞爾藝博會充滿了期待。
學院派身影難覓,作品似曾相識
我對巴塞爾藝博會上的參展作品類型的總體感覺就是——學院的影子幾乎為零,那種用畫筆勾勒、或是用筆觸來表現(xiàn)的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幾乎找不到蹤影。中國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作品似乎還不敢脫離學院太遠,其形式還是擺脫不了學院的影子,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整個藝術氛圍以及藝術評判理念使中國的藝術家還不太敢掙脫學院的束縛。中國藝術家也許最害怕別人批判的就是,連最基本的繪畫功力都不行,他的創(chuàng)作作品又能好到哪去呢?所以在繪畫中有意無意的總是要表現(xiàn)一種技法上的功力。而整個巴塞爾藝博會充斥著各種離奇古怪的材料和千變?nèi)f化的組合方式(藝博會上西方國家的畫廊和藝術家還是占據(jù)著大部分比重,畢竟這是在歐洲舉辦的藝博會,出于地緣的緣故,有這樣的構成也是正常的。就像亞洲的藝博會以東方國家和藝術家為主是一樣的)。似乎他們已經(jīng)摒棄“傳統(tǒng)”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了,更專注的是藝術觀點的表達,和各種材料以及各種材料的組合中散發(fā)出來的藝術感染。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們的藝術類院校已經(jīng)不再需要苛刻的素描、色彩、造型等訓練,藝術學生、藝術家、藝術實踐者似乎已經(jīng)從這些束縛中更徹底地解脫出來,似乎任何一個人,只要有足夠藝術感觀和認識就能成為一位藝術家。
博覽會的布局還是很清晰的,當代藝術的作品占大部分,但在展廳一層也集中了一大批1900年代——1970年代的作品。羅斯科、西格瑪·波爾克、理查德·塞拉、弗朗西斯·培根、賈科梅蒂、畢加索、安迪·沃霍爾等作品都能在展會上看到。看了這些作品其實就很容易理解西方的當代藝術為什么“掙脫”的那么徹底,因為他們的掙脫過程早在100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當代藝術家就更不勝枚舉了,此處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