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配合第二屆廣州藝術節(jié),由廣州藝術博物院主辦的“琴瑟清越,歌舞激揚——院藏古今演藝題材繪畫展”于2011年9月15日至2012年2月26日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展出。展覽挑選了院藏明、清及近現(xiàn)代繪畫中與音樂、舞蹈、戲曲等題材相關的作品約四十余件。
據(jù)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陳偉安介紹,展品中,古代作品以描繪文人、隱士或仕女自娛娛友,獨奏樂器的場面為主,也有描繪古代宴會等演奏場景的作品;近現(xiàn)代作品則以描繪新時代舞蹈表演藝術為主,也有表現(xiàn)戲劇及曲藝的作品??芍^集古今中外的演藝藝術與中國歷代畫家的繪畫藝術于一體。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很早就有音樂舞蹈的出現(xiàn)。中國古代的樂器種類繁多,各具風韻:典雅的箏,清逸的琴,委婉的琵琶,悠揚的笛,渾厚的鐘等。古典的樂器,不僅以它們美妙豐富的音律,奏出悅耳動人的聲音,也常出現(xiàn)在古代繪畫的各式人物手中,或作為文人隱士自娛娛友的獨奏樂器,以暗喻超越凡俗的情懷,或作為各種慶宴及日常生活中的合奏樂器,以表現(xiàn)世俗生活中的熱鬧場面。
中國古代的舞蹈,曾在唐代發(fā)展至巔峰,然而在宋至明清時期卻日漸式微。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文化藝術的全面發(fā)展,中國古典舞蹈被注入新的生命,此外,新中國的戲劇、曲藝亦得到長足的發(fā)展,這一系列極富動態(tài)變化的藝術形式,也引起了畫家的關注。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畫壇相繼涌現(xiàn)出許多善于表現(xiàn)舞蹈、戲曲人物的畫家,他們以包含激情的畫筆,描繪古典的、民間的、漢族的、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美典雅的、熱烈奔放的歌舞場面,展現(xiàn)了積極向上的時代精神。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外文化的交流空前活躍,外國演藝團體的“走進來”,中國畫家的“走出去”,使中國繪畫中演藝題材的作品呈現(xiàn)出更為多元化的、瑰麗的光彩。
作品賞析:
【明】 仇英 停琴聽阮圖 軸
紙本設色 112.2×42厘米
仇英(約1482—1552),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出身工匠,后從周臣學畫。他擅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于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尤有建樹。山水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細潤而風骨勁峭,亦擅花鳥。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稱“明四家”。
古代音樂圖像主要出現(xiàn)在文人畫中,其中以古琴圖像占據(jù)較大的比例,這些圖像多以獨奏或以琴會友的形式出現(xiàn),成為山水景色或田園庭院的點綴?!锻G俾犎顖D》便是以琴會友圖像的代表作品之一。《停琴聽阮圖》是仇英山水畫中少見的淡雅之作。畫面清氣襲人——在深山幽澗旁,兩位高士在撫琴奏樂,一位停下手來,聽另一位彈奏。兩位高士神清氣爽,在高山流水旁彈奏著清音。這種以琴會友的形式,將音樂與三兩知心好友分享的情形,顯示古琴音樂只是為少數(shù)高雅之士所擁有,在“知音”之間作交流。而環(huán)顧高士周圍的環(huán)境,在他們上方是清朗的樹木,掩映著突兀的巨石;在他們身后則是清澈的溪澗,瀠洄著潺潺的清流。在這種伴有古松、澗流、峭巖及深谷的地方奏樂,更顯示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雅興,無論彈奏者或是傾聽者都沉浸在清越的樂聲中,伴隨著飛流的瀑布,淙淙的流水,作彼此心靈的感應。畫面既有舒和典雅的韻味,又有山林散逸之氣息。作者以剛健細勁的線條勾勒山石,略加稀疏的皴筆,以雙勾畫樹葉,筆法工整而又不乏瀟灑之趣。畫面通染極其清淡的墨綠色,其色若有若無,清澈靈動。整個畫面清靜、清淡、清新、清秀、清雅,高格獨標,實為仇英傳世畫作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現(xiàn)代】 關良 戲曲人物
關良(1900—1986),廣東番禺人。早年留學日本,學習素描和油畫?;貒笾铝τ谒囆g教育事業(yè),他的彩墨戲劇人物畫獨樹一幟,以夸張、變形的手法傳神寫照,人物情態(tài)天真而幽默。
關良的戲曲人物畫簡率、清淡、拙樸,接近于“遺貌取神”的中國文人寫意畫,充分體現(xiàn)了東方美學的舞臺戲曲之審美趣味。這一點很清楚地在關良戲曲人物畫的線條、色彩、造型、構圖等語言形式上得以展現(xiàn)。他的線條是管形的,包括高低、起伏、濃淡等變化,注重表現(xiàn)力,不為“線”而“線”,而是結合形體、色相構成畫面的藝術語言。色彩上明朗富于感情,常在淡墨中抹點淡彩,濃墨中加幾筆重色,墨色渾然一體,淡墨短線的技法呈現(xiàn)出一股稚趣,給人以強烈的印象。用筆多中鋒,具有灑脫雅味,酣暢生動。造型和構圖等方面采用減法畫,省略布景道具。人物造型筆簡意厚,尤其注重“眼神”在全畫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戲曲題材與繪畫形態(tài)的選擇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意”的提煉和追求。戲曲長期以來形成了運用程式化的表現(xiàn)手法來描述“意”的深厚傳統(tǒng),與中國畫重傳神與寫意、重想象與意境的實質一脈相承。關良從中領悟到以“戲”入畫、又以“畫”品戲的訣竅,使戲曲轉化為繪畫,又讓繪畫充溢著舞臺戲曲的情趣,同時這個母題巧妙地避免了現(xiàn)代人物形象與中國畫形式規(guī)律不相適應的矛盾。
【現(xiàn)代】 楊之光 舞蹈人物
楊之光,生于1930年,廣東揭西人。曾任廣州畫院國畫系主任、教授、副院長、美協(xié)廣東分會理事、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嶺南美術專修學院院長、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廣東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名譽顧問、廣東省文史館名譽館員等職。擅長中國畫,尤長中國畫人物肖像及舞蹈,兼長書法、篆刻、花鳥畫及詩詞。
楊之光所創(chuàng)作的大量舞蹈人物畫,呈現(xiàn)了不同國度不同民族的各種舞蹈形態(tài)。這些作品中體現(xiàn)了他在中西繪畫調和實驗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楊之光描繪變化萬千的舞蹈形體在一定意義上是借其作為實踐支架,來探索兌現(xiàn)自己理想的審美架構。按楊之光自己的話說,他之所以熱衷畫舞,就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沒骨技法與書法用筆,實現(xiàn)真正的“寫意”。他的畫舞得意之作,正是傳統(tǒng)大寫意沒骨法、西洋水彩畫法與中國書法用筆這三者巧妙自然的結合,這種沒骨造型的特點是用筆極為簡練而又色彩豐富地表現(xiàn)出人物肢體結構、動態(tài),乃至肌膚光澤,即:沒骨寫意之中藏形體。楊之光以極為快速而精準的洞察力,理解力,抓住整體的關鍵動態(tài),色墨交融、表現(xiàn)出舞者的神情風度和變幻靈動的舞姿。并且于墨色、色彩和線條里成功地表現(xiàn)了空間流動的光感。而舞蹈的印象與書法藝術間的親和關系也在楊之光的繪畫形式中得以體現(xiàn),作品中舞者的衣飾、動態(tài)等線條筆觸有的又具有行草、漢隸的書法意境。書法用筆的節(jié)奏感正好加強了舞蹈的節(jié)奏感,或圓轉或頓挫的筆觸使舞者瞬間的動勢韻律活躍起來。正所謂縱橫用筆之中融氣度,恣肆飄逸之中含意趣。
20世紀80年代以前楊之光恪守筆墨服從人物形神關系的法則,畫風扎實嚴謹,但某些作品已流露出灑脫清新之意。1980年以來楊之光繪畫境界升華,更加強調筆墨抒寫神采、性靈的自由度,色彩沒骨法日臻完美,他善于把握每個舞蹈的特點,抓住整體的關鍵動態(tài),色墨交融、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舞蹈家的神情風度和變幻靈動的舞姿。進入9O年代,他的那些以舞蹈為母題的作品中傾向印象感覺的選擇,構成了傳統(tǒng)的線條風格發(fā)展的自由空間。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舞蹈作為一種形體語言在空間中的位移變化本身就具有完整的韻律節(jié)奏,它與書法藝術之間具有某種親和關系,而楊之光以繪畫的形式,再現(xiàn)了這種東方式的想像力。
來源:新浪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