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展名稱:筆墨傳承—宋柏松、宋曉赟父子回鄉(xiāng)作品展
畫展地點:紹興市美術館二樓主展館紹興市城市廣場22號
畫展時間:2015年4月18日—27日
開幕時間:2015年4月18日上午10時整
展出作品:中國山水、花鳥、書法、瓷畫。作品數(shù)量:100幅左右
主辦單位:浙江省美術家協(xié)會、浙江畫院、浙江省政協(xié)詩書畫之友社、紹興市文聯(lián)。
協(xié)辦單位:中國作家畫院浙江分院、杭州市臺辦、杭州市民革
承辦單位:紹興市美術館、杭州江南書畫院
前言
祖籍紹興客居杭城的山水畫家宋柏松、宋曉赟父子,于陽春四月回故鄉(xiāng)舉辦書畫聯(lián)展,一幅幅賞心悅目、氣勢不凡的佳構,為家鄉(xiāng)父老奉獻上了一場視覺藝術的審美盛宴。
宋柏松是一貫以自我面壁、刻苦鉆研,而在藝道上一步步走向“巔峰”的。而今已是一位炙手可熱的花鳥、山水畫家。他筆下的貓猴類動物,造型生動、形神兼得,深為時人青睬。而他中年以后真正的求索精力主要傾注在山水上,因而山水成就就更為顯著。觀賞宋柏松的山水作品,有幾個看點值得觀者重點關注
宋柏松 宋曉赟合作日出東方
其一,宋柏松花鳥、山水作品整體效果,蘊含了中國文人畫的豐富元素。詩書畫印,是組成一幅中國畫的重要文化元素,任何一點不該或缺。所憾的是這些元素在當代青年畫家,包括宋柏松這一代的畫家中正在悄然流失。或是書法不到位,或是題識窮于文才,印章經(jīng)營布置,亦是不顧章法馬虎隨意。甚至在國家級美展中評出的金銀獎作品上,也大多是一個窮款了事。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很簡單,作者缺失傳統(tǒng)文化,學識修養(yǎng)未能與畫俱進。
宋柏松《殘雪襯斷橋》
宋柏松不僅畫佳,還寫的一手漂亮的好書法,又善于或詩或跋在畫面上題上短文長款。許多款識,均配合畫面,一吐心中逸氣,文畫相得益彰。二十多年前他在贈我的一幅《雙貓圖》上題曰:“三十春秋丹青伴,憂喜涂抹貓與猴。大俗搬進大雅堂,多少心血多少汗?!碑嫾揖康漠嫾己蛷乃囃局械钠D辛刻苦令我至今銘記難忘。靈動灑脫的書法,文采奕奕的題識,又在恰當?shù)奈恢民嫔厦潞烷e印,由是詩書畫印珠聯(lián)璧合、交相輝映,讓人從中得到諸多方面藝術享受。
宋曉赟《草原詩意》
其二,畫家遵循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路子,寫型求真,以形傳神,使畫面清新可人、雅俗共賞。雅俗包含了兩層意思。所謂雅,是指蘊含于作品中的文化內(nèi)涵,即畫家的學識修養(yǎng)、閱歷見識、審美高度、技巧含量等等,概言之,作品氣度風雅,有書卷氣息;所謂俗,意指通俗,為大多數(shù)觀賞者可觀可賞,喜聞樂見。做到通俗并非易事,要求畫家必須熟悉生活,作為山水畫家,則必須深諳山川湖泊一年四季、風霜雨雪中的不同狀況和神韻,通過高超的造型手段將其在宣紙上表現(xiàn)出來。對于雅和俗,柏松的見解是兩者不存在此高彼低,更不該肯定一方或否定一方。畫家的責任應該是將這兩者在畫中融匯一體,以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宋柏松《踏雪賞梅》
他將此作為自己追求的創(chuàng)作目標,數(shù)十年來堅持不輟。而今觀其山水作品,筆墨架構勾皴結合,群山巨壑嵐氣繚繞,畫面呈斑駁蒼茫,厚重大氣的景象;而蘊含于作品中的豐富內(nèi)涵,更是讓人回味無窮。在這些意境開闊、氣勢雄偉的畫面中,巍然屹立山壑大川,宛如鋼鐵鑄就般的堅實,呈現(xiàn)了大山大水的氣勢,既有時代氣息,又有時代價值。我們正處于實現(xiàn)振興中華的夢想中,民族需要這種體現(xiàn)胸懷氣度、催人向上的大山大水作品。在另外一些描繪山鄉(xiāng)風情的作品中,他善于在溪水上添上一葉輕舟,憑欄處畫上個踏歌吟詩的雅士,從而營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氛圍,將讀者的思緒引入了一個可觀可賞的境地。雅與俗,在這些作品中,已被藝術家的妙思和嫻熟的筆墨融為一體了。即使觀者的審美需求各有所好,在這類真正達到雅俗共賞境界的作品面前,所得到的審美感受差別,我想不會太大。
宋曉赟《靜》
其三,宋柏松的作品自成面貌,蘊含了很高的技術含量。前輩先賢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繪畫技法,這些技法以畫者通過學習都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但如果僅此而已用已成定式的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畫的再好,也是只有共性而無個性的大路貨。一個有責任感的畫家,他應該在傳統(tǒng)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技巧從而形成自己的個性面貌。宋柏松十分善于琢磨用腦,即使學習他人的長處,也要融入自己的心智進行再創(chuàng)造?,F(xiàn)在很多人學黃賓虹的風格,然都停留在因襲模仿他的重墨寫貌上,實際是在學他的皮毛。宋柏松對于這種現(xiàn)象不以為然,他也學黃賓虹,但重在研究黃賓虹的技巧智慧。
宋柏松《山鄉(xiāng)早春》
他對黃賓虹重墨中光電閃閃的透氣之靈,視為是黃賓虹真正的藝術精華。盡管對前輩以何種技巧得此效果不得而知,但使柏松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fā)。他長達數(shù)年堅持不懈地在筆墨實踐中進行探索,終于逐漸探獲其巧。在需要施予重墨的部位,他先布于淡墨,復加宿墨,破水后,再以焦墨細心的一點一點的層層疊加,由是使畫面物象產(chǎn)生出敦實的厚度和豐富的層次感。更因水墨的滲化特性,使得厚重的墨色產(chǎn)生了閃閃點點的光點效果,猶如漁網(wǎng)出水時網(wǎng)眼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一樣。
宋曉赟《暮雨瀟煙》
這發(fā)光點在畫面上即為氣點。有氣即活,有氣即生動。所以觀賞宋柏松的山水作品,狀貌與黃賓虹相去甚遠,但獨到的筆墨效果,卻與黃賓虹有異曲同工之妙,使作品產(chǎn)生了有別于他人,也有別于黃賓虹的藝術魅力。宋柏松在山水畫的皴法上也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之處。江南山川水豐林茂,綠色遮蓋。柏松即以樹以石以皴,亦樹亦石,亦云亦水,將畫面營造的蒼茫厚重。又以云水造勢,根據(jù)整體布局云帶從山壑林木中騰山而過,順勢而瀉,使畫面頓時鮮活靈動,氣勢磅礴。畫家的這些創(chuàng)作技巧,很自然地與他人拉開了差距。有藏家說,作偽者想造宋柏松的假畫,很難過得了技巧這一關。
宋柏松《寒林殘雪》
其四,畫家對畫面結構布局的協(xié)調(diào)性和整體性的把握十分到位,尤其體現(xiàn)在丈二巨構、洋洋長卷中,畫面上雖然景象萬千,山巖跌宕錯落,通過他對云霧流水的巧妙串聯(lián),使各種景象有機地融會一體,氣脈貫通,盡顯山脈走勢的規(guī)律。連一些細節(jié),他都不會忽視。若是山上白云深處畫有房舍,就必會留有上山之道,即使不直接表現(xiàn)出來,也能讓你體悟到山道就藏于林木之中,體悟到大自然中和諧互依的生態(tài)規(guī)律。這就是源自生活的藝術真實。宋柏松對畫面整體效果的駕馭技巧與筆墨功力,不僅體現(xiàn)在他個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在多人合作后的最后收作中,更是顯示出他在這方面的出眾能才。
宋曉赟《丘壑煙云》
多人合作一幅大幅作品在雅集筆會上是常見的事,但由于思路想法和個人風格各異,難免會出現(xiàn)景物如堆積木般生硬的搬湊到一起的現(xiàn)象。我在有柏松參加的雅集筆會上曾多次直面過這樣的情況,但一經(jīng)柏松大刀闊斧的收作,無論是花鳥還是山水,立即被統(tǒng)一成了和諧一體的畫面,甚至如同出自一人之筆。所以凡有宋柏松參加的群體合作,最后收作非他莫屬。而且每次都會收到出人意料的滿意結果。能如此收放自如地把握住構圖造型的全局,并能化朽為奇,非有扎實的筆墨功夫和厚實藝術修養(yǎng)而難為。如今年方六十又二的宋柏松,還在不斷探索,我們有理由期待,他還將會不斷超越自我。
宋柏松《乙未吉羊》
將門出虎子。宋柏松之子宋曉赟,天資聰慧,在父親身邊自幼即好涂涂抹抹。稍長,在其父引導下,握筆涉藝,孩童時畫山畫水已有模有樣,一幅涂鴉之作在全國少兒書畫展竟然喜獲優(yōu)秀獎。由此而一發(fā)不可收拾并認真踏上藝途而子承父業(yè)。他臨遍了宋元明清大家的墨跡,相繼完成了大學本科藝術專業(yè)和山水畫碩士研究生課程,在理論和技法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在家中,其父更是對其耳提面命,再傳授技法的同時,更加重視對兒子傳道解惑,是宋曉赟逐漸明白了“德為藝先”、“藝貴創(chuàng)造”、“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文化積淀和學識修養(yǎng)是筆端藝術的真正養(yǎng)分”等等道理,并努力踐行。道之正,步必順。這些年曉赟藝事漸進,作品以其蒼潤古樸、深厚大氣的特點,正在引起藝術界師友和書畫愛好者的廣泛關注。
宋柏松、宋曉赟山水畫
作品不時出現(xiàn)在各種高檔藝術展示中,還時有獲獎。但宋曉赟頭腦十分清醒明白,他自己的筆墨語言受其父影響較多,有的作品中留有較多其父的風格痕跡。他決心從中跳出來努力探索開創(chuàng)完全屬于自己的風格面貌來。藝術圈里子承父業(yè)不乏其例,有成功的,也有不盡人意的。區(qū)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繼承者的創(chuàng)造精神的高下。我們從宋曉赟屢次展示的作品中,感悟到這是一位有自省精神和敏感善悟心智的年輕畫家,較多的作品已有自己的面貌。相信他在勤奮探索中漸行漸進,必然會不斷超越自我。誠望若干年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浙派藝術界留下一段父子同輝的佳話。
顧漢昌
宋柏松老師創(chuàng)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