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一個炒作出來的“千萬軍團”,一個讓國內有錢人熱血沸騰的現象……隨著國際金融風暴的來臨提前戛然而止,這個巨大的泡沫瞬間破裂:一切變化正如它的到來,讓富人無暇深思就蠢蠢欲動一樣,同樣讓富人無暇分析,就已顯露原型。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在藝術市場中的破局,并不是當代藝術的錯誤,而是金錢的誘惑實在太大,于是出現了許多盲目的金錢崇拜者,他們無限熱愛著用筆頭而非腦袋作畫的藝術家,最終作繭自縛。真得感謝金融危機,否則“當代藝術”的做局者——境外的投資機構會圈走更多的中國財富。
局已破,一切見底,強撐再無任何意義。希望這一慘痛的教訓能夠讓藝術收藏清凈幾分,回到收藏的本來——鑒賞、喜好是核心,盈利等附加值是其次,同樣希望收藏者,要了解中國的收藏史,更要懂得:要用眼睛決定,而不是用鼻子、用耳朵去購買藝術品。
用筆頭指揮腦袋的時代作古
投資當代藝術,已經成為讓不少中國的有錢人開始膽寒的舉動。隨著個人財富的蒸發(fā),相信在一段時間內,許多投資者會小心翼翼地進入藝術市場,或者會帶著疑問而來——我是該買自己喜歡的呢?還是買那些在別人嘴里可能迅速升值的藝術品呢?
如果能夠使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夠有此一問,那將是個令人欣慰的結局,我們也就不必討伐“金融危機”,而是應該感謝。因為金融危機的到來,才使西方的投資、炒作中國“當代藝術”者迅速改變計劃,將手中的一大批待炒作的籌碼迅速拋出,使中國的潛在購買者茫然的瞬間才讓人頓悟:當代藝術原來是個金融產品??!過去能賣幾千萬的作品,現在已經無人問津,從西方的拍賣會到香港的拍賣場,當代藝術流拍現象猶如傳染病一樣在肆虐,讓內地有錢人不敢輕舉妄動。
何謂藝術品?應該是凝結著藝術家多年心血、智慧的藝術品。它們的誕生有的屬于功到自然成的必然性,也有的則存在著偶然性(如成器很難的瓷器),因此罕見的藝術品就是奢侈品,它是收藏家都想擁有的,但卻不是收藏家都能擁有的。
然而對于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一些藝術品,其難以看懂的內容,嚴重脫離大眾審美情趣的構成因素,夸張的表現手法以及流水線式的復制手法,似乎不是在用頭腦在創(chuàng)作,而用“筆頭指揮腦袋的方式”(為市場而作,缺乏思想)在創(chuàng)作來形容也許更為合適,對于這類藝術品的出現,居然出現了上千萬的身價,而且此起彼伏,怎能不是怪事?
好在,金融危機擊退了投資者,也就使這種“金錢接力”的游戲無法繼續(xù),這也導致“筆頭指揮腦袋”式作品被瘋搶的現象暫時成為歷史。
用眼睛欣賞藝術的趨勢來臨
狂熱、投資、破局、流拍這些圍繞“當代藝術”周圍的詞匯之所以成為高頻詞,和藝術界“傳銷式”推廣的說客、媒體的助推和無良或者無知的藝術評論人士的誤導有直接關系,但是到了今天“水落石出”時,指責任何人都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藏家要以此為教訓,懂得理性,我們的藝術推介機構更要明白,別以賺取零花錢為主要工作,而為大莊家吹沖鋒號,毀壞藝術市場。
4月初的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fā)表一篇題為《中國藝術市場崩潰時》的文章,其中提到——“全球經濟衰退波及到了狂熱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行情,中國藝術家作品的市場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一些曾創(chuàng)下拍賣紀錄的中國畫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漸漸變得無人問津。”
該文章還提到,沒有多少藝術界人士為這段過熱時代結束而哀嘆,中國藝術家曾被當成自動取款機,現在藝術家們可能會停止為市場創(chuàng)作,開始為思想而創(chuàng)作了。中國當代畫家們希望,藝術市場的崩潰將投機商大浪淘沙,留下真正的藝術品收藏家。同時,隨著藝術品國際市場降溫,中國藝術家可能會把目光轉向當地買家,而中國買家聚集的收藏市場才剛剛起步。
“市場的冷卻意味著,人們將用更多的時間來認真地審視中國的藝術,但對于投機者,這不是好事。”該報道中的這句話比較在理,它告訴中國收藏家,什么是自己應該做的“正經事”,但愿“當代藝術”炒作現象如曇花一現,盡管帶來一些傷害,但卻讓人們認清了藝術的魅力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告誡了一切想進入該市場的人士:投資確實有風險;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看懂了的,喜歡的,只要有錢就可以買;不要用自己的耳朵去聽別人的話,諸如哪些可以買,哪些能升值?這些都不是自己的決定,這種建議要嚴肅對待,即使你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