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民生銀行和招行,去年6月18日建設銀行推出“國投信托·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就保守得多,被人批評為“假藝術之名,行融資之實”。
該計劃的運作模式是,首先由投資顧問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選定一批藏家手中的當代著名畫家作品作為投資標的,并對藝術品的市場價值進行評估,然后在評估價格的基礎上打折來確定募集資金規(guī)模,信托期限為18個月。據(jù)悉只有44人購買,募集資金規(guī)模4650萬元,主要用于購買數(shù)名著名畫家知名畫作的收益權,投資者能享受到7%的預期年收益。藏家可以根據(jù)約定對這批藝術品進行回購,并向投資者支付相當于當初定價7%的費用。有信托業(yè)內人士表示,這款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實質是一款融資產品。
任重道遠
據(jù)統(tǒng)計,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群有收藏藝術品的習慣。其中收藏品價值大約平均相當于其全部資產的5%。這意味著整個高收入階層大約可以支付超過其財產1%的部分投入到藝術品收藏。
但一位曾參與過2000萬元藝術品投資基金運作的詹先生也表示,銀行推出藝術品理財產品,不排除是一批畫家為了尋找生存出路而找到銀行的可能性。“很多東西看起來很美,但做起來很吃力。因為現(xiàn)當代藝術家, 95%靠的是炒作,市場認可不到5%,和古代畫家正好相反。但對于古典畫家,由于中國一些富豪藝術文化水平低,又容易被蒙。”詹先生說。
藝術品市場的不確定性也讓銀行的相關投資理財計劃難以受寵。投資藝術品本身風險很高,流動性較差,還需要考慮存放、運輸、安全等問題。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愿意承擔藝術品保險業(yè)務,因為保險公司對藝術品的價值認定、真?zhèn)舞b定也缺乏專業(yè)研究,為藝術品投保同樣需要時間。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