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赤壁賦 宋 喬仲常 絹本設色 縱29.5厘米 橫678.5厘米 美國納爾遜•艾斯金藝術博物館藏
《后赤壁賦》是據(jù)蘇軾的名篇《赤壁賦圖》繪制而成的山水人物作品。
畫卷按賦文的先后,分為七段,各段相互聯(lián)系,又自成獨立片段。每段楷書原賦文詩句,長的有十句,短的有一句,并且以水墨畫法描寫人物在山光水色月影夢境中的活動。全圖首尾相連,并無間隔,在布局上,畫家繼承了《洛神賦》以來的構圖方式,令主體人物在各個段落中重復出現(xiàn),這就是“異時同圖”的方法。但物畫的非常小,更著力于景物的描寫,表達賦里作者在觀賞景物中引起的思緒。畫中山水樹石的畫法既應物象形,又極為自由如意,有李公麟《龍眠山莊圖卷》摹本的風格。在赤壁賦中,喬仲常對人物活動的描寫寥寥數(shù)筆,不務精細,但在一些細節(jié)刻畫上又表現(xiàn)出觀察生活的深入,以自己的觀察體悟來補充賦文。第一段表現(xiàn)賦文中的“舉網(wǎng)得魚“描寫了蘆葦篷船,舉魚上岸的漁夫與近于岸邊的童子,使情節(jié)更為完整;第二段攜酒與魚,為描寫具體環(huán)境,除描寫蘇東坡夫婦外,也描寫了門樓下坐著的司閽守門,后廊紅臥于馬側的馬夫,增加了生活得氣息。畫中善于寫景,秋風吹樹江天空闊,蘇東坡與客人顧盼行進,斜長的人影映射于地。畫家沒有畫月亮,卻成功地表現(xiàn)了月夜的一片青光。
圖卷是對原賦的藝術再現(xiàn),亦是傳世時代最早的《赤壁賦圖》。最值得重視的是該圖的畫法,不僅人物取白描法,圖中的山石、岡草、樹石也僅用墨筆勾皴,不事渲染,更不加色彩。用筆蒼率簡逸,時見帶有飛白的乾筆,畫風清空灑脫。與北宋畫壇流行的畫風迥然相異,倒與以后元代文人畫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系,這說明北宋末期文人山水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此圖無款,拖尾有趙德麟、武圣可、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