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姜寶林藝術展”亮相浙江美術館,在展覽開幕式上,姜寶林將他創(chuàng)作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丈六作品《秋塘》無償捐贈給浙江美術館永久收藏。展覽由“走進千年香榧林”、“意筆山水”、“大寫花卉”三部分組成,展出姜寶林新作和近50年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共186幅。
在當代中國畫壇,以一棵樹、一株花為題材,有的畫家畫了一輩子,不肯變。能像姜寶林一樣,真正堅持著“變”的畫家,實在不多。不像有的畫家大言不慚敢說同時跨界于人、山、花三個領域,姜寶林往來于山水與花鳥兩個領域的探索,穩(wěn)扎穩(wěn)打,變得有聲有色,也變得不亦樂乎。如同當年浙派人物畫將花卉的筆墨引入人物畫一樣,姜寶林在山花之間,對比取舍,涉及了眾多難以表現(xiàn)的題材,為中國畫的發(fā)展提供更多可以發(fā)生的可能。
這次展覽也是又一位從浙江走出的中國畫家回家“省親”,有著一種濃濃的“鄉(xiāng)愁”。浙江是姜寶林的第二故鄉(xiāng),但就像他所說得那樣“自己在這片土地生活的時間要兩倍于第一故鄉(xiāng)山東”。展覽開幕前夕,我曾問他“對浙江有什么祝福”,他想了想,動容地說:還是祝福浙江的中國畫能夠扛住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大旗吧!
的確,很難想象,缺少了浙江,今天的中國畫壇將是何種面貌,正是那些逝去的和今天依舊健在的曾于浙江臨池不輟的中國畫家們,擎起了中國畫當代發(fā)展的大旗。
筆墨與筆墨精神,是中國畫發(fā)展的基本。我始終認為在具備了基本的筆墨能力后,“入畫性”是中國畫家吃力的地方。雖然世間萬物都可入畫,但付諸于筆下,卻是千人千面,能夠把握住描繪對象的神韻,輔之于恰當?shù)墓P墨,卻是中國畫發(fā)展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
雖然姜寶林也長于表現(xiàn)一般畫家顯有涉及的題材,好比這兩年他創(chuàng)作的“香榧系列” ,但很明確,他對“入畫性”的考慮,遠不是僅僅停留在題材上。
姜寶林在當代山水與花鳥兩個領域同時領風騷,都找到了合適的“畫性”。在山水畫領域,他將白描和積墨兩種形式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白描山水,來源于對北方山川寫生的強烈印象,抽離并發(fā)展了陸儼少作品中的云水圖式,清新淡雅,勝于筆;積墨山水則提取了李可染的積墨法,發(fā)揮了李可染的逆光描繪,勝在墨。
他的寫意花鳥,受到山水畫筆墨法則中的啟示,善于表現(xiàn)截斷法畫拉近的中景,不但以筆墨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語言符號,而且在符號筆墨的組織上融入一定的寫實觀念,避免僅有符號化的一枝半葉因脫離環(huán)境的單擺浮擱,卻用強化視覺張力的整體描繪表現(xiàn)了原生態(tài)花木的生機與活力,為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開了新生面。
同樣,中國畫之于“當代”二字,無外乎就是創(chuàng)新,當代中國畫家談及“當代”二字,不會有人緘默,人人都會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從創(chuàng)新出發(fā),多數(shù)人都選擇了“舍近求遠”,少有人從小處著眼,從近處做起,這一點上,姜寶林卻做到了“舍遠求近”,在“拿得起”的同時,也做到了“放得下”。
記得開幕前的新聞發(fā)布會上,當著在場的眾多新聞媒體,談到近兩年所畫的香榧樹,姜寶林說他20多歲的時候就曾經在紹興一帶見過,但是自己當時的水平實在有限,根本畫不了,近兩年覺得筆墨較當年老辣了,才敢去涉及。這話拿到今天,說題材難不想畫的人應該有,但是說自己水平不行畫不了的,能有幾人?拿得起與放得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
庫號
|
作者
|
職務
|
作品名稱
|
規(guī)格
|
裝裱
|
售價(元)
|
套餐價(元)
|
|
013
|
姜寶林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
34×34cm
|
框裝
|
50000
|
|
|
|
CJ
|
姜寶林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
66×34cm
|
立軸
|
100000
|
|
|
|
008
|
姜寶林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
134×34
|
立軸
|
200000
|
|
|
|
005
|
姜寶林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
四尺三開
|
立軸
|
150000
|
|
|
|
003
|
姜寶林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
|
90×34cm
|
鏡片
|
15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