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我們要承認,在今天,藝術的物質形態(tài)通常情況下是商品。商品是為了交換、流通而生產的產品。如果說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藝術是為修身的行為,主要目的不是用于交換的話,那么現(xiàn)當代藝術則本質是在工業(yè)文明背景下產生的對現(xiàn)代社會的認識活動,是思想層面的進步,所以現(xiàn)當代藝術體系是在西方邏輯語境中的發(fā)展和變化,這也注定它從產生那刻起就與市場發(fā)生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中國傳統(tǒng)藝術是以“境界”論高低的,他不需要邏輯上的變化和發(fā)展,所以它本質上是封閉的精英主義的,這就注定了這個市場的主體是上層社會的游戲。反映這類美學的作品永遠屬于高端市場(即小部分人的市場)。即使許多當代藝術作品破除了“境界”的美學,但又以象征性的批判和抒情或煽情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基調轉向了權力話語的新美學。使權力與資本相結合又形成了一個類似于古代文人士大夫情調的封閉的新美學傳統(tǒng)。
很多藝術家高高在上,誤以為只有以單件作品的高價才能顯示自己的價值。殊不知,一個藝術家的價值是靠自己整體學術定位決定的,并不在于局部的價格。所以,這些現(xiàn)象都是中國傳統(tǒng)官本位思想作用在藝術市場體系中的遺毒。
平價市場針對的是精英主義的市場觀,由于現(xiàn)當代藝術理論在觀念、思想層面的發(fā)展,它實則已經超越了精英主義的壟斷,特別是當代藝術,在方法論上它可以觸及甚至重新定位市場模式,我們常說的的原作概念、為美術館生產等思維已經很老套,它可以是當代藝術的一個部分,但絕不是全部。那么我們還有一個空缺的部分就是反原作概念、反為美術館生產的具體實踐。我認為這部分的實踐最容易反映一個當代藝術家的學術水平。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發(fā)展,精英主義市場體系會對整個市場帶來嚴重的錯誤導向。
在中國傳統(tǒng)“境界”美學沒有發(fā)展甚至倒退,同時又沒有當代思想創(chuàng)新的基本現(xiàn)實下,傷害的不是市場本身,更多的是藝術內部的價值評價體系。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當下很多既沒有修為、還冒充國學大師和藝術大師的、實則只流于賣弄技巧的人大行其道,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把千篇一律的流水線產品當巨作競賣,其根本原因就是精英主義的市場觀阻礙了當代學術價值評價體系的建立。
雖然與官本位思想相關的“境界”美學在中國一直是主流,但其歷史過程中也一直有一套世俗的民間美學與其并行發(fā)展,比如年畫、剪紙、刺繡、印染等對普通家庭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家庭每逢過年都會張掛新的年畫,長期裝點刺繡等裝飾物。這就是民間的平價市場,當然現(xiàn)在基本上不存在了,但作為平價市場的消費空間仍然存在。
為什么這塊平價市場在今天空缺或表現(xiàn)不明顯了?這無疑跟國家政策及社會風貌有直接關系。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除了經濟的發(fā)展,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城市化建設的突飛猛進和人口的巨大流動。由于在改革的某些方面不完善和遺漏,導致公民的生存、居住、行為、習慣等都被意識形態(tài)引導。這時我們看到,人們從農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再被迫接受高額的房產價格成了指定的正確方向。當我們看到國人花了大輩子的積蓄在住房問題上時,我們才知道,當代中國人不是不愛藝術,而是消費不起這個高貴的東西。
所以,從市場結構以及審美、認知需求來看,中國藝術市場都應該有這個平價的空間。它不僅能調和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的不平衡發(fā)展,同時作為市場拓展來說也必將獲得豐厚的利潤。市場創(chuàng)新不簡單是市場從業(yè)人員的工作,藝術家同樣有必要積極參與,需要有開放的“市場化”的思維才不至于使創(chuàng)作陷入封閉的象牙塔。所以,藝術家實踐的“平價路線”與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沒有關系,藝術家和受眾也不是美術教育者和接受者的關系,而是一個產業(yè)鏈條中的供求關系。實際上,良性的市場體系也反對精英主義高高在上的權力運作。因此,打造中國藝術的平價市場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而是歷史的規(guī)律決定的,是現(xiàn)實的需求。這既是作為藝術的受眾在心力和生理上的需求,同時也是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中的理性使然。
作為藝術家,我們一直以來把藝術看得太高貴了。我們以為自己的精神價值全部都轉移到自己的親手勞動中了,殊不知你的價值根本不通過你的手轉移,它可能恰恰通過手工之外的方式轉移。原來我們都在迷戀上天賦予我們的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必須唯一,必須價格高昂,否則就是對自己藝術的侮辱,這其實是個很古典的看法。
后現(xiàn)代主義時期,原創(chuàng)的概念早就不存在了,你完全可以復制你的作品,關鍵看你的定位。比如岳敏君、方力鈞這些年來復制了那么多自己的符號,其實本來沒有什么問題,可是就錯在他們把大批量的流水線產品當作無比高貴的原創(chuàng),送到高端市場拍賣行去競價。很多評論家批評他們沒有了銳氣,其實這是沒有道理的,這跟銳氣沒有關系,而是他們定位錯了,因為他們的流水線產品適合的是平價市場。如果他們把平價市場經營得很好,很可能更能提升他們的學術影響力,同時獲得可喜的經濟利益,因為他們通過平價市場傳播的觀念和思想是社會的需求。遺憾的是,“平價”思維一直被精英主義的市場觀屏蔽了。他們的作品在經歷了拍賣市場的冒進后,近幾年不少作品頻頻流拍甚至整體價格大幅下跌就是其后果。
從當前文化政策來看,政府也開始注意到平價市場的意義?!笆逡?guī)劃”就明確提出要將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yè),支柱性產業(yè)依靠的是大眾消費,絕不是少數(shù)人的收藏,也不是專業(yè)和技術要求都較高的投資。目前文化產業(yè)在影視、動漫、游戲、娛樂等方面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很大了,但這些作品的精神含量和思想水平普遍偏低。所以這個體系急需觀念性、思想性很強的產品加入,當代藝術作品自然是不二的選擇。
雖然“境界”不可復制,但觀念和思想是可以復制的,而且現(xiàn)實也需要對觀念和思想進行復制,進而得到傳播。所以特別是成名的藝術家不僅可以做些限量高清印刷品和衍生品,而且還可以手工復制,比如張曉剛這樣的藝術家完全可以開個大工廠,請幾百個助手大量復制他的“大家庭”,他只需要把關簽名就可以了,我相信,平價銷售出去的“大家庭”不會給他的學術名聲抹黑的,反而有可觀的利潤等候著他?!岸€”藝術家也有必要把你那高水準的觀念和思想帶到市場的體系中批量投產。
我們不要以為“平價”賤賣了我們的靈魂,傷害了我們的自尊心,更不必假設自己會成為下一輪的“F4”,因為時代的走勢告訴我們,老大師的路子是不可復制的。否則,在資本強權和意識形態(tài)籠罩下的不少藝術家會處境很尷尬。
作者:王棟棟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