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32
點擊率:3206
肖峰在“2006上海·中國首屆藝術財富論壇”上的發(fā)言
“隨著經濟建設高潮,不可避免地將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文化建設、文化產業(yè)與文化市場如雨后春筍般地在華夏大地蓬勃發(fā)展。其中尤以藝術品市場為甚,開始出現了一股收藏熱、書畫熱、藝術投資熱。人們將這一現象視為建設小康的一大標志。有人估計,05年藝術市場成交額達400億元,2005年中國對文化市場的總需求大約為5500億元,另外一種看法可能為一萬億。過去有句民諺:“百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今天變了,叫做“琴、棋、書畫、煙、酒、茶”,或者稱之為“衣、食、住、行講品味,精神生活求高檔”。簡短幾句話,標志著我國人民的生活已從溫飽型進入小康,從謀生型到追求精神享受型,經濟發(fā)展了,這是當今書畫市場形成的物質基礎,令人振奮。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藝術是作為一種載體而承傳歷史的。因此,藝術品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它是社會財富的最高形式。人們知道,社會財富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房地產是社會財富,各種各樣的物資,股票是社會財富,而藝術品更是社會財富。藝術品的買賣自古有之,早在羅馬、希臘時期已經開始,像文藝復興時的米開朗基羅、倫勃朗,唐朝吳道子等的畫都有價。自宋、元、明、清直至民國,民間皆以收藏藝術珍品為榮,以書畫相贈為禮。加以我國是家族意識很強的民族。“傳家意識”很深,(為帝王之世襲、家業(yè)之傳承、財產之繼承),因而藝術品成了重要的“傳家寶”。
歷來,傳統(tǒng)的中國文人,以儒為經、以道為緯,內心的精神格局經常是交糅并雜。儒家倡導“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道家則主張“萬物與我并存,天地合我為一”,出仕用世與歸隱遁世這兩種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心靈。當清明政治不可遇,“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終極價值難實現時,他們常常由官場而隱逸山林,由塵世而循入田園,超然物我,忘懷得失,與大自然融合一體,以此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衡,并借此堅持自己的志節(jié)操守及維護個人的精神自由。因而常以琴、棋、書、畫為自娛,寄情于詩畫,隱喻著對人世的不平與怨憤。因而中國的書畫,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士大夫階層,促進了藝術品的收藏。藝術品交易由來雖久,但我國儒家重儒輕賈的思想視“阿堵”為賤,士、農、工、商,把商賈排為末位。這樣也使得一批文人雅士蔑視藝術買賣。加以計劃經濟占統(tǒng)治的極左年代,更視之為資本主義,因而建國后一個相當長的階段,藝術市場在我國處于一種停滯狀態(tài)。這種觀念上的偏頗,嚴重地阻礙我國文化產業(yè)與藝術市場的發(fā)展。直至今天,一些人的觀念上仍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
如果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是跳躍式的發(fā)展,那么近年來藝術市場的形成更是跳躍前進的。藝術市場為什么突然會火爆,除了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外,廣大人民對于精神生活之迫切需求是基本原因。同時很多投資者看到了藝術品升值空間很大。人們看到藝術品不僅能保值,更具有超常的升值能力。例如:1901年一幅畫的最高拍賣價為50萬美元,1984年首次突破1000萬美元。而1987年連續(xù)跳過4000萬美元和5000萬美元大關,至1990年則一口氣竄到8000多萬美元,今天還在上升。
如果拿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為例,1519年法國國王弗朗西斯只花了492兩黃金(相當于27萬美元)買下此畫,現在是無價之寶。僅1962年的估價就是一億美元。人們看到升值速度如此之快,如此之大,當然會熱衷于這一行業(yè)了。藝術市場盡管發(fā)展很快,進步很大。但畢竟是剛剛開始處于發(fā)展的過程之中,仍處于初級階段。其特點和問題不少:
?。ㄒ唬┪幕a業(yè)、藝術市場,占我國經濟產值的比例仍很小。據說藝術市場只占國民經濟生產總產值的千分之一還不到。文化產業(yè)約占6%,而美國的文化產業(yè)占國民總產值的40%以上。(營業(yè)額約1957億美元),相比之下,我們小的可憐。
?。ǘ┪幕袌錾泻懿灰?guī)范。首先從國家來說,政府還缺乏系統(tǒng)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繁榮藝術市場的一系列法規(guī)與政策。以促進文化藝術設施的建設和繁榮藝術市場的措施。例如:在西方一些國家,“在藝術品收藏方面的稅收頗受優(yōu)待。在購入繪畫作品時,一般不征收物品稅。而私人保藏的藝術作品與不動產等不一樣,不征收固定資產稅,此外,它又與有價證券不同,不必征收稅金。只在賣出作品時,付很低的稅金即可。”據報導,1987年3月20日,倫敦佳士得拍賣凡高油畫《向日葵》,以53億日元成交,其稅金只有1.5%。“繪畫作品在涉及遺產繼承的財產轉移方面,也是一個有效武器”。它不同于不動產、車輛等,沒有登記的義務,因此稅務當局較難客觀地把握遺產繼承者的作品繼承擁有情況。此外,在對待遺產繼承人的遺產繼承稅進行評估時,繪畫作品的評估彈性較大。據載,十多年前,臺灣當局頒布了“著作權法律”,相當于我們的“版權法”,要求:“公共建筑物總造價中應有3%的資金去購買藝術品。遺產稅要交50%,而如果是藝術品傳給子女就不用交稅”等等。這些法規(guī)都促進了團體與個人收藏藝術品的積極性,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
(三)藝術市場這一行業(yè)從業(yè)者的素質不高。藝術素養(yǎng)低,對市場規(guī)律也缺乏認識,對國內外的行情缺乏了解,急功好利的短淺眼光常驅使他們去“大干、特干”。例如藝術品拍賣在國內大有一哄而起之勢。盡管“拍賣法”在97年已經公布,而相應的管理政策和行業(yè)法規(guī)未曾配套推出,導致了書畫藝術拍賣活動過濫。有的拍賣行甚至月月搞拍賣,由于頻率太快,致使質量不高,真?zhèn)位祀s,使許多投資者、收藏家望而卻步。
?。ㄋ模﹪鴥人囆g品市場缺少穩(wěn)定的力量,缺乏眾多有實力的大機構參與,缺少一批有道德、有財力、有膽識、有眼力的收藏家;也未形成一支有誠信、懂鑒別、會經營、善交際的藝術品經紀人隊伍。
?。ㄎ澹┧囆g評論千篇一律。現在藝術批評已被庸俗的捧場聲所代替,人們幾乎聽不到求實的善意的批評與介紹,缺少獨具個性的藝術評論和具有時代特征的品評標準,輿論導向缺乏權威。最具學術層面的博物館、美術館,本應成為指導收藏和投資的權威機構。但目前我國藝術市場的指揮棒,都在一些境外買家和不懂藝術大腕的手中。
?。┧囆g品的造假作偽現象嚴重,累禁不止,暗箱炒作,盲目炒作之風越演越烈,令人擔憂。一些人利欲熏心,投機取巧,縱容并制造贗品。在藝術市場上(不論是民間畫廊或拍賣會上)買的贗品,很難像其它商品那樣依據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可以討回公道,挽回損失,而是自認倒霉。藝術市場的打假與維權已成為當前藝術市場重要問題。誠信是每個行業(yè)必須遵循的道德標準,藝術市場更應以誠信為本,只要拍賣者嚴格把關、贗品失去了市場,造假者也就沒有陣地了,因此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者、中介機構、藝術品銷售商以及藝術品收藏及投資者都應該對健康的藝術市場負責。讓正氣抬頭,使贗品成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局面,而且應該形成一定得法規(guī)以約束。
我們的藝術市場雖然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總體形勢是好的。我們深信孕育千百年的我國的古老藝術及其藝術市場必將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并以跳躍式的姿態(tài)向世界的藝術市場沖擊。我們地處“長三角”是全國經濟最發(fā)達、最活躍、最富裕的地區(qū),這里理應成為藝術市場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我們理應走在前列。我們的態(tài)度應該多鼓勵、少指責,多引導、少限制。促進其發(fā)展、壯大,摸著石頭過河,使之逐步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藝術市場。
蕭峰:中國美協顧問,中國美院原院長,浙江省美協名譽主席,美術報名譽社長,著名油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