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有云: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奢之目臨之則價低。
上述言論,是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所提出的觀點,即山水畫家在觀察與創(chuàng)作山水時應(yīng)該具備一個審美的心胸——“林泉之心”。那么,什么是“林泉之心”呢?
所謂“林泉之心”,即畫家在深入自然生活、對世界萬物進行細致觀察與體會時所具備的一種純潔、歡快及愉適的心胸。這種心態(tài),窮理而盡性,對自然始終保持著一份虔誠。它以澄心釋懷的方式,使宋代那些“居廟堂之高”的文人士大夫能在閑暇之余,揮毫灑墨,愉悅自然與陶冶性情。而郭熙的《早春圖》,即將這種“林泉之心”的美學(xué)思想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早春圖》,軸/絹本/淺設(shè)色畫,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作于北宋神宗年間(1072)。縱觀此圖,作者致力描寫早春時節(jié)一副重巒疊嶂、萬物初醒的山林景象。整幅圖景,物象柔和精微,靜謐而自然。深山谷林,霧靄層層,猶如縷縷輕紗,巒石幽處,流水潺潺,煥發(fā)勃勃生機。“鬼面石”層層皴法盡染,厚重而詭異,近巒、遠山上的樹木因畫家獨特的“蟹爪”法表現(xiàn)而盡顯風(fēng)姿。樹枝尚未放青,一派早春的景象。整幅畫面透出的是一種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人間仙境,完好地滿足了中國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逸致。
“春山淡冶而如笑”,郭熙對這一自然景象獨有所悟。
郭熙曾云: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色重疊,平原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澹。(《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而此畫中近山遠川的精彩描寫,已經(jīng)為他的“三遠”思想尋到了終極歸宿。
一般說來,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應(yīng)該是能為人們的心靈尋僻得一園地,當(dāng)觀者真正懷著這份“林泉之心”來欣賞《早春圖》時,得到的是一份心的安寧與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