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33
點擊率:3015
上海有不少美術刊物是藝術家自己創(chuàng)辦的,如《美術天地》、《水墨緣》、《中國抽象藝術》、《海派書畫》等,有的是雙月刊,有的是季刊;辦刊方式有一人“挑頭”、數(shù)人幫襯,也有幾位同人合伙聯(lián)辦;有公開發(fā)行的,也有內部贈送的,即使是公開發(fā)行,也是送的多,賣的少。這些畫家或畫評人主辦的刊物,成了上海介紹畫家和畫評的“主流”媒體。但由于讀者面窄、專業(yè)性強,一些刊物在“生死”邊緣掙扎。
企業(yè)扶持為刊物“輸血”
喜的是有一批熱愛藝術的人,他們任勞任怨,有能力也愿意為藝術盡心盡力。《中國抽象藝術》主編許德民說:“我是真喜歡,把這作為事業(yè)來辦。”他說中國目前還沒有一本抽象畫專業(yè)刊物,自嘲《中國抽象藝術》“是獨一無二”的。
同時,這些刊物的大部分“帶頭人”往往同時擁有其他產(chǎn)業(yè)或有企業(yè)扶持,使辦刊的資金得到保障。如《美術天地》,這是一本雙月刊美術學術類雜志,開辦7年共發(fā)行了37期。藝術總監(jiān)陸春濤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刊物全年所需130萬元,其中印刷費、紙張費、刊號費等共90萬元,人工、設計等費用為40萬元。因陸春濤本人也是一家平面廣告公司的“老板”,故人工、設計等費用就可以免了,其余費用由數(shù)家企業(yè)組成的理事會“埋單”。
“以畫換版面”自收自支
據(jù)記者了解,也有部分刊物是自收自支,“以畫換版面”是他們的主要資金來源。這些以介紹畫家風格和作品為主的刊物,根據(jù)畫家提供的作品多少以及作品的價值來決定版面的大小。
一位刊物主編無奈地說:“這是沒辦法的辦法??餂]有‘父母’補貼,但要活命,只得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此,畫家也樂意。美術雜志利薄且虧本,一般出版社都不愿辦,但畫家們需要有平臺發(fā)表作品,向公眾推介自己的繪畫風格,他們把“貢獻”的繪畫作品權當是出廣告費。這些刊物的選稿標準勢必與畫家“送”作品的多少掛上鉤,品位和質量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
潛規(guī)則遭遇競爭危機
然而,這個實施了多年的潛規(guī)則,開始不靈光了,“收不到畫”成了這些辦刊人最頭痛的事。由于近年來畫價不斷上漲,不少知名畫家不愿再用畫抵版面;其次,作品宣傳的途徑也開始多元化,不少主流媒體也增設了美術專版,無需花錢交作品也能得到宣傳;畫廊、拍賣會也會對作品進行一定的宣傳。“新冒出來,上品的畫家太少了。”這是辦刊者的又一為難處。一位主編感嘆:“刊物辦到今天,成名的藝術家差不多已經(jīng)輪過一遍,而年輕、有影響,值得宣傳的實在太少了。” 盡管刊物還在按期按時出版,但未來前景難以預料,他們希冀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各方共同助一臂之力。
來源:美術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