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贗品指以假亂真的藝術(shù)品,在直覺上同真品很難區(qū)別。它們或用于牟利,或用于饋贈,或用于炫耀。藝壇學子和名家往往有臨摹古代書畫或仿制古玩的愛好,如米芾臨《中秋帖》,仇英、張大千臨《清明上河圖》。這類用于練習的摹本和仿品不在贗品之列,不過一旦作為商品或禮物并號稱真跡時,就成了贗品。
贗品充斥著國內(nèi)外藝術(shù)品市場,由于真假難分,防不勝防,致使收藏活動充滿了陷阱。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一件被視為贗品的拉斐爾油畫,近期被鑒定為真跡,價值高達2500萬英鎊。作品本身沒有變化,身價卻翻了一萬倍左右,這就是真品與贗品的差別,也是制作贗品的利益驅(qū)動力。即便是贗品,如果臨摹的是名家名作,也可能會獲得暴利。2007年,一幅出價1000英磅的倫勃朗自畫像贗品在英國拍賣,眾多競拍者在賣家聲明是贗品的情況下競相喊價,匪夷所思地以220萬英磅落槌。此畫雪藏若干年后再拋出,會有更愚昧或更精明的人自愿上鉤。
中國工藝贗品可以追溯到周代?!俄n非子》記錄過一個故事,說是齊國討伐魯國,脅迫魯人交出讒鼎。魯人交出的鼎聲稱是真品,齊人判定為贗品,雙方各持已見,最后不得不請負責禮樂的官員進行鑒別。宋元明清都是書畫、陶瓷、青銅器、玉器作偽的高峰時期。秦始皇的傳國璽在五代或北朝失蹤,然而仿制品卻屢屢現(xiàn)身,不絕于史。直到乾隆皇帝即位,才將偽造的傳國璽剔除。2009年,乾隆皇帝“八徵耄念之寶”玉璽在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以40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拍出。這枚玉璽一直藏在北京故宮,何以在倫敦拍賣?奇怪。
古代贗品的作用不全是負面的,它具有傳播功能。不僅傳世的王羲之《蘭亭序》和顧愷之《洛神賦圖》都是宋代摹本,展子虔《游春圖》、閻立本《歷代帝王圖》,有人考證也都是宋人手跡。由于傳播手段的空缺,許多私家收藏的古代杰作被埋沒了。荊門包山楚墓出土的漆奩畫,畫面柳樹隨風飄蕩。由于奩盒藏在深閨,無人知曉,藝術(shù)家的匠心被埋沒了幾百年之后,才重新出現(xiàn)樹枝隨風飄蕩的畫法。唐宋時期的名作流傳到明末,經(jīng)眼的畫家只有幾十人。這使得古代書畫不容易及時地產(chǎn)生影響,因而摹本的作用不能低估。即便臨摹走樣,只要有品位便有價值。一些人認為,傳世的《蘭亭序》不僅不是王羲之的原作,甚至不是王羲之的書風。有關(guān)爭論差不多已經(jīng)變得無所謂了,有所謂的是其秀美書風既成事實地影響了中國書壇一千多年。宋代以前的名家字畫,很多都是借助仿品和贗品來支撐的。正是有了仿品和贗品,擴大藝術(shù)的傳承面才成為可能,古代書畫藝術(shù)才不會失之于抽象飄渺。在國外,這種情形同樣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倫勃朗展廳,有不少平庸的畫面是代筆或摹本。其作用在于補壁,讓不懂油畫的觀眾在展館擁擠的時候都有看的對象。
當下,中國的山寨文化同古代偷偷摸摸的造假活動相比,已經(jīng)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連高科技也進入了造假行業(yè)。比如仿制的陶瓷經(jīng)X光照射,每秒鐘能將釉面老化程度提高二百年左右,以致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而今的贗品連神仙都識不破。據(jù)調(diào)查,當今從事古玩書畫買賣的生意,利潤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販賣毒品和軍火。古玩書畫市場的真品,有人認為只占5%,有人認為只占1%,有人認為只占萬分之一。另一方面,真假難辨的高仿品越來越多。洛陽孟津縣村民高水旺制作的高仿唐三彩俑,連國家級專家乃至儀器都分不清是真是假。高水旺因而當選為中國文物學會理事,獲得“河南省民間文化杰出傳人”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shù)家”稱號。在人們贊揚其杰出技藝的同時,不能不反問一句:在傳承技藝的同時,這種批量生產(chǎn)的仿制工藝,該如何有效地避免成為無良商人而斂財?shù)墓ぞ吣兀?/font>
藝術(shù)界贗品的泛濫,既同藝術(shù)品價格高得離譜有關(guān),又同中國人熱衷于向后看的文化觀有關(guān)。盡管三十年來朝野都在主張創(chuàng)新,但卻抑制不了模仿古人和他人的積習。為什么畫家寧愿耗費畢生精力去畫假畫和造仿品,而不去創(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藝術(shù)?這表明藝術(shù)的獎勵機制出了問題。贗品泛濫的背后原因是一團亂麻的社會問題,比如,中國各類美院的學生,每屆總數(shù)不下3萬,八成以上畢業(yè)后找不到工作,即便懷有高超的技術(shù),能夠變成職業(yè)畫家的百不見一,參與制作贗品在理論上是他們謀生的一條出路。附會名家的贗品常常是行賄受賄的證據(jù),好事者和暴發(fā)戶是這類贗品的收藏者。對好事者和暴發(fā)戶進行專業(yè)啟蒙教育是一件難事,而根治行賄受賄的社會弊病則難上加難,因而贗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很難杜絕。
輸入“古玩打假”,在百度上搜索有13.6萬篇相關(guān)網(wǎng)頁,在谷歌上有31.4萬條結(jié)果;輸入“書畫贗品”,百度有104萬篇,谷歌有454萬條。盡管中國人抵制了至少兩千多年的造假作風,呈現(xiàn)的卻是不斷上升的態(tài)勢,而今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中國收藏愛好者據(jù)統(tǒng)計有7000萬之多,他們大都沖著“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信條在從事收藏,同時認可古玩字畫不打假的行規(guī)。當一種非正常現(xiàn)象成為正?,F(xiàn)象的時候,所有的說教都會失去意義。
來源:《收藏投資導刊》
作者:彭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