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主持人王剛被指在鑒寶節(jié)目中砸碎了多件珍貴文物。節(jié)目組稱鑒定過程嚴謹,每件文物經(jīng)3—5位專家鑒定,不可能砸錯。1位文物鑒定專家兼藏家稱,自己1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會去牛津大學做鑒定。著名收藏家姚政稱砸掉的“贗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8月20日《今日早報》)
“亂世買黃金,盛世興收藏”。近年來,全民收藏的熱度有增無減,但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態(tài)也給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機會和市場,致使贗品大行其道。于是,全國各地的電視鑒寶類節(jié)目也就風聲水起。
應該說,我們需要鑒寶這種節(jié)目形式,為公眾普及專業(yè)性收藏知識,糾正不健康的投機心理。不過,“王剛砸贗品”卻是以浮躁對浮躁的文化暴力,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贗品泛濫、以假亂真固然可惡,但揮舞著“打假”的道德大棒,輕率判定一個藝術品死刑,同樣是非理性之舉。
面對質疑,無論“王剛砸贗品”節(jié)目組怎樣自我辯解,都難逃三個悖論:首先,誰有權力判斷文物或藝術品的生死?文物鑒定是一項技術含量極高的工作,有時肉眼無法判別還要科學儀器檢測,在節(jié)目錄取現(xiàn)場,幾個專家短時間內(nèi)就能斷定真假,是否過于草率?
其次,是贗品就一定要砸掉嗎?我國自宋代以來,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藝術品的慣例。這種對前人的學習和傳承,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健民所言,無論是古代文物還是現(xiàn)代藝術品,這一砸都是一種破壞和毀滅,都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破壞和否定。贗品本身并沒有原罪,瓷器等高仿文物也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收藏者的感情,只要不冒充真品,誰也無法剝奪其作為藝術品鑒賞的價值。
此外,砸錯真品了誰能負責?破鏡難圓、覆水難收,一件文物砸毀了就不可能復原。盡管節(jié)目組回應稱“砸錯的可能性連0.1%的幾率都沒有”,但再小的砸錯幾率都存在破壞文物的潛在可能。早在2009年,臺灣地區(qū)的收藏家羅有生就在一次會議上痛心疾首地說,假如10個電視臺,100個電視臺都做這樣“去偽存真”的節(jié)目,若干年后中國瓷器就被砸完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