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西方藏家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介入,帶來了西方收藏理念的同時,也喚醒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意識,引入簽約代理藝術家是國內(nèi)畫廊更新經(jīng)營模式,與國際接軌的顯著標志性。最近的十幾年,國內(nèi)藏家的強勁購買力和巨大的潛力市場吸引了大量外資畫廊的涌入,這些大牌畫廊對國內(nèi)藝術品市場的搶奪和對中國本土畫廊的威脅,刺激著本土畫廊進行自我改革;西方畫廊的進入,也帶來體制和經(jīng)驗的借鑒,促使國內(nèi)畫廊行業(yè)逐漸規(guī)范;當代藝術的話語權握在西方人手上,導致處于邊緣化的中國畫廊處于被動的角色,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國內(nèi)畫廊努力尋找國際訴求。至今,成功進入國際視野的中國畫廊不多,但這些范例讓我們看到了邁向國際的出路。
藝博會,國際化的綠色通道
從年初的Frize藝博會到年末的巴塞爾邁阿密藝博會,全球十幾個重要的藝博會輪番開幕,一級市場一整年都處于亢奮狀態(tài)??释谌蝾I域內(nèi)分一杯羹的國內(nèi)畫廊紛紛作出積極回應——投身國外藝博會成了他們鏈接國際的主要渠道。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火熱,更是為這些畫廊的國際化進程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今年落幕不久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上,我們看到了5家中國本土畫廊的身影——長征空間、站臺中國、博而勵畫廊、香格納畫廊和維他命藝術空間。香格納畫廊和維他命藝術空間作為巴塞爾藝博會的???,是中國畫廊走向國際的典范。與香格納畫廊比較,“維他命”是更純粹的本土畫廊,除了第6次參加巴塞爾藝博會、第5次進入主畫廊區(qū)的顯赫戰(zhàn)績外,“維他命”負責人之一張巍更是成為2013年巴塞爾香港藝博會甄選委員會成員之一,負責亞洲畫廊的挑選。
“維他命”注重品牌的樹立,除了在北京和廣州開設空間外,還出版書籍和開發(fā)藝術衍生品?!熬S他命”的商業(yè)氣息隱藏在其學術訴理中,其對藝術市場和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有清晰的認知,在選擇和推廣藝術家方面非常明確?!熬S他命”每年的展覽數(shù)量不多,做項目是其主要特色,在項目前期,策展人和藝術家在討論和互動中碰撞出創(chuàng)作理念,這種“引導”的方式讓藝術家的作品更加易于獲得藏家的青睞和在藝術市場流通。而在國際銷售策略方面,“維他命”瞄準國際各大藝博會,活躍于弗里茲藝術博覽會、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藝術柏林當代、都靈藝術博覽會等,豐富的藝博會經(jīng)驗,讓其在挑選參展藝術家和作品方面拿捏得更加到位——針對不同的藝博會,帶去符合相應藏家口味的作品,通過做項目的方式,把所帶來的藝術家作品巧妙地搭配在一起,這無疑又是一次成功的推廣。
香港,國內(nèi)畫廊的助跳板
除了通過參與國外博覽會換取與國際接軌的入場券外,以香港為跳板也是不錯的契機。巴塞爾藝博會選擇香港作為亞洲勢力擴張的根據(jù)地,既是對香港藝術中心的認可,也是對中國畫廊行業(yè)的看好。這種方式跟早期海外藏家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性質(zhì)一致,藝博會期間,大量國際優(yōu)秀畫廊的涌入,一方面會帶來極大的競爭,另一方面無疑也會拉高國內(nèi)畫廊的水平。無論主動吸收還是被動接受,國內(nèi)畫廊的水平將慢慢跟上國際的腳步。即將更名為巴塞爾香港藝博會的香港藝博會,明年將預留50%的席位給亞洲畫廊,這對國內(nèi)畫廊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國內(nèi)稍有實力的畫廊都在為爭奪明年的一席之地而蓄意待發(fā)。
但參加大型藝博會,猶如一次冒險,需要大量的金錢和資源投入,但結(jié)果卻充滿變數(shù)。另一相對穩(wěn)健的方式是打國際牌——通過與國外或具有國際實力的機構(gòu)合作推廣自家代理的藝術家和尋求與國外藝術家的合作。其中一個例子是北京公社代理的藝術家王光樂,以6月21日在紐約佩斯畫廊開幕的個展向外界宣布佩斯畫廊為其美國的代理畫廊。而同時作為北京公社和佩斯北京負責人的冷林在這個事件上的作用舉足輕重。通過兩個畫廊相互配合的方式把藝術家推出去,不僅對藝術家是一個突破,對機構(gòu)而言也是有利的。偏鋒新藝術空間與香港半島·維畫廊的合作關系也是很好的例子。通過藝術巡展,合力推介藝術家。地域的差異和藏家群體的不同,使藝術家在藝術市場的各個層面都得到很好的推廣。
此外,香港國際性和本土化(隸屬中國領土)的雙重身份讓它變成炙手可熱的當代藝術市場區(qū)域,無論是國際的大牌畫廊還是國內(nèi)的本土畫廊,都把香港作為進入中國或者走出國門的緩沖地帶。近幾年頻頻有大陸畫廊在香港開設分部,把其作為打開海外市場的窗口。今年高調(diào)入駐香港的東站畫廊、龍德軒畫廊位于離香港藝博會展館場地很近的Art One區(qū)域,憑著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即便不參加藝博會,也能間接吸納藏家。東站畫廊更是選擇了極佳的開館時間——4月2日——正值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拍賣的時間和第5屆香港藝術博覽會開幕前夕,站臺中國也在5月17日拉開了香港藝術之旅的序幕。
國內(nèi)畫廊,國際路的艱辛
進入國際市場意味著面臨全球范圍的競爭,必須承受強大的壓力。在國內(nèi)畫廊行業(yè)還處于摸索階段、國際市場的多層面和復雜性的大環(huán)境下,缺乏經(jīng)驗的國內(nèi)畫廊缺少市場競爭力,不少國內(nèi)畫廊在國際舞臺上曇花一現(xiàn)便黯然退下。資金是畫廊生存之本,資金的充裕程度影響到代理藝術家的層次以及經(jīng)營策略。打入國際圈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保持在國際當代藝術圈的曝光率和影響力,則需要更多資本的持續(xù)介入。目前,國內(nèi)以中小型畫廊為主,資金的限制讓他們在國際路上停滯不前,吸納不到國際藏家群;另一方面,國外畫廊不斷侵蝕國內(nèi)市場,中小型畫廊面臨艱巨的生存挑戰(zhàn)。中國藝術市場已被納入國際市場,國內(nèi)畫廊是積極應對還是囿于自身的小圈子,取決于畫廊的實力、定位和策略。
“國際化”,既是一種身份定位,也是對畫廊的要求——內(nèi)外兼修才是立足國際之道。國際化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但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國際化藝術市場里屹立不倒并有所獲,是對畫廊實實在在的考驗。
作者:何妍婷
來源:《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