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音希聲”,“致虛和,守靜篤”,近觀書友李暉的書法新作,頭腦中忽地閃現(xiàn)出《道德經(jīng)》中這些話。
與李暉相交往已近30幾年了,我總覺得,人的一生由于階段和經(jīng)歷的不同,界域接觸的人群也不同,不相往來的時間過得越久,漸漸地也就淡忘了。但愛好書法的人就不一樣,只要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不變,再加上性情投緣,相互砥礪切磋,就會成為終生的朋友,我和李暉就屬于這一類。
書法家李暉作品
八十年代時,李暉求教于聞名全國的沈陽“九畹”書法群體之一的郭子緒先生,而我則拜“九畹”中的哲成老師門下,雖然師門不同,但是對書法的熱愛以及對書法藝術品味的理解和境界的追求相似,尤其是李暉身上表現(xiàn)出的樸實和筆下流露的靈動令我傾慕,他不僅研習書法,篆刻也造詣頗深。記得當年他的一方篆刻“我行我素”朱文印章讓郭子緒老師大為贊賞,篆法不衫不履,用刀一任自然,書法感極強,至今令我難以忘懷。
說到書法,李暉用功極深,在筆法的錘煉上:由筆實墨沉到筆靈墨活,漸漸接近了力實氣空的高超境界;而對于結字:能夠把握住筆勢的往復提按,有心經(jīng)營,無意為之,呈現(xiàn)出一派天真爛漫的跡象。記得當年他對書法大家謝無量的書法傾慕不已,與我交流心得,默契會心。李暉那幾年以行草書作品面世頗多,書法風格超然灑脫,充滿禪意??赡苁墙?jīng)過歲月的歷練,思慮老成,復歸平淡,近年又回歸專門研習甲骨,鐘鼎和秦篆漢隸,追求高古肅穆書風,尤其是我見到有一幅用朱砂書寫的甲骨文對聯(lián):線條簡潔干練,整體感覺極其安靜祥和,不激不厲,靜極生慧。
老聃認為回歸于生命和性命的本原就是順乎自然的規(guī)律,因此他說“歸根曰靜”、“清靜為天下正”。當下書壇百態(tài)叢生,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也令初涉書法者無所適從。其實要想跨入書法門檻或者說想學好書法,也就是非常簡單的兩個字:“臨帖!”遼寧省書協(xié)副主席、秘書長胡崇煒近日在《遼沈晚報》發(fā)表文章就強調“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唯一途徑。”向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碑帖學習是每一位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永遠的課題。從事書法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覺得自己的字沒有進步或者說寫不下去的時候,就要靜下心來,心平氣和的臨臨帖,或是在想要完成一幅書法作品之前也要臨上一段字帖,然后再去寫作品就會有心手雙暢的感覺。有時我總感到書法這門藝術確實充滿著禪意,也挺“怪”,有點像張果老倒騎驢,“退步原來是向前。”你越想所謂的“創(chuàng)新”,想表現(xiàn)自我,你的字就越俗氣,反過來,你要是老老實實地回頭加強臨帖的修養(yǎng),字也會接近古雅。所謂“現(xiàn)代派書法”創(chuàng)新喊得滿天響,多幅作品擺在一起還是雷同,不耐看。反觀近現(xiàn)代的書法大家們,他們不約而同地都強調臨帖,但是欣賞他們的作品,確實風格多異,各有千秋。迷茫之時,應該看一看自己是怎么走過來的,再看看書法大家都是怎么走過來的,或許能有所了悟?!跋墣蹖す饧埳香@,不能透處幾多難。忽然撞上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白云禪師的這首偈詩很有道理。某些學習過一段書法的人,還沒有真正掌握帖中的精髓,還沒有“入帖”就急忙想著要“出帖”,其實真的“入帖”了就是“出帖”,“出帖”原是“入帖”時!
李暉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不為喧囂浮躁的外部環(huán)境所困擾,靜下心來,把自己的靈性不是用來弄出幾番花里胡哨的樣式來,而是用在了文字之初形態(tài)的探索上,溯本求源,入古出新。就像深山里的花朵,無意于追求人們的欣賞,自然安靜地開放,反而透出一種幽深靜穆之美來。他不是用撓首弄姿來引人注目,而是用一種極其安靜的形態(tài)來打動觀賞者,用安詳?shù)呐e止,落落大方的儀態(tài)來表現(xiàn)書法中最難表現(xiàn)出的那種情調和神韻,就象漂浮于紙上的幽靈,只可細細品味,要想抓住又難以撲捉得到……“美”是很難用語言來形容。正像丹納所說:“當你以你的眼睛凝視有形的人時,你在尋找什么呢?人是無形的。他的話音、姿勢、頭部的動作、穿的衣服、各種各樣看得見的動作和行為——都只是表現(xiàn)形式;在它們背后有某種東西顯露出來,這就是一個靈魂?!?br />
我在李暉的書法里隱約的感受到了這種靜穆的靈魂。(作者盧林: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