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作為經驗的風景”京津冀學院當代繪畫研究展在大廠民族宮開幕,此次畫展以當代油畫為主,共展出十位油畫名家的40余副作品。
風景畫的新浪潮:關注風景背后的精神指向
追溯“風景”繪畫的新浪潮,要從20世紀80年代的安塞姆·基弗、盧卡·圖伊斯曼、格哈德·里希特等藝術家說起,他們以“風景”之名關注風景背后的精神指向和切身經驗,賦予架上風景繪畫新的時代價值。就內在邏輯而言,風景繪畫重新回到自然,關心世界本身,挖掘風景背后的人文敘事動因仍是歷史人文、環(huán)境生態(tài)、乃至政治觀念等已然共同構筑起了人新的存在經驗。
在“當代”語境下,繪畫已經日益成為觀念附著的載體而非容納思想的主體。此種身份的轉換,也令原有的藝術樣式通過自身的調整與拓展來應對這場身份的危機。就風景畫這一角度而言,以風俗性和審美性為主旨的“傳統風景”逐漸式微,而“具有主體深度的風景”開啟了風景繪畫的新篇章。
不同的風景發(fā)現 不同的經驗呈現
此次畫展展出的作品包括有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王克舉教授的《靜謐的嵐谷》、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教授孫綱的《文字廚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睦的《蒼茫寒北》、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王家增教授的《城跡》、中國油畫院徐小東教授的《懷山柔水》等暢世佳作。
對于這些畫作,本次畫展學術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呂品田先生做出了這樣的評析:是基于現代文明環(huán)境、現代生存體驗所生成,勢必體現經驗的“現代性”,并且也必然會把生成于當下“現代性”經驗,通過訴諸視角、題材或觀念意志見仁見智的不同“風景發(fā)現”,通過浸透獨特感性因素的高度個性化的形、色、質,在作品上呈現為精神指向或明或晦、或張或弛的“經驗的風景”。如此意義的風景,無論描繪城垣,還是描繪鄉(xiāng)野,或是描繪一隅即景,皆為心間的風景。
理解與釋讀風景 外化著各自的經驗
本次參展藝術家主要來自京津冀的學院體系,他們的風景繪畫作品的學術價值帶給我們如下幾組關系的思考:第一,風景與美學經驗;第二,風景與存在經驗;第三,風景與時空經驗。不言而喻,他們正沿著各自的路徑去尋找或者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油畫語言形式,也通過對風景的理解與釋讀外化著各自的經驗。風景內涵的改變勢必帶來風景觀看方式的改變,這也敦促作為觀者的我們在面對新的風景時如何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此次畫展將在大廠民族宮持續(xù)展覽至6月26日。
注:大廠民族宮地處北京國貿正東30公里,位于京津冀腹地的核心區(qū)域。它由被譽為“中國館之父”的何鏡堂教授設計,設計思路汲取了大廠當地建筑文化及中國各民族建筑精髓,基座周圍花瓣式的柱廊門洞空間,象征56個民族團結共榮,是大廠一張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名片,也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