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不斷走向衰退的態(tài)勢下,藝術品市場,特別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結構會產生哪些新動向?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又會出現怎樣的新動向?這些動向背后的內在成因又是什么?這些都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世界經濟不斷走向衰退時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
1.拍賣市場的買氣下降。回觀香港佳士得、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北京華辰、北京誠軒等幾家拍賣公司在今年秋拍中的最后成交清單,“買氣下降”的態(tài)勢早已為業(yè)內人士心照不宣。2.頗具代表性的海派油畫價格下降明顯。2005年是中國藝術的興盛之年。無論是當代藝術作品,還是其他門類的藝術作品,其價格都飛速飆升,達到了一定的峰值。然而,正是應了“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句話,今年,藝術品市場如當年火爆熱烈的興盛局面一去不返了,很多傳統(tǒng)藝術品,如富有特色的海派油畫的價錢僅相當于過去的1/3。當代藝術幾大天王的作品價格飆升已經達到了高點,投資市場即將進入盤整期。曾經,金融資本的介入、過度過快的炒作對藝術品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種負面催化作用。在這種作用的推動下,藝術家創(chuàng)作普遍跟風,毫無創(chuàng)新。正因為如此,當國外的金融資本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時,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所受到的沖擊才更為直接。并且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的表現依舊不佳。3.當代藝術品的上漲空間被迅速壓縮。在世界金融市場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多投資性的資金會因金融市場的影響而撤走,從而導致資金不足。雖然收藏性資金在市場資金總量中占絕對,并對市場起到了護盤作用。而且,收藏的人群相對穩(wěn)定不會受通貨膨脹或者隨后的緊縮的影響,經濟形勢惡劣的情況反而會成為藝術品交易的旺盛期。但是,2003年以后,隨著收藏市場向投資市場的轉型,人們的認識和經驗都存在不足。因此,當代藝術品高速增長的空間已經沒有了。倫敦代表歐洲的購買力,紐約的地位更重要,如果是一直下跌的話,紐約的波動可能比倫敦更大。全球化的當代藝術的價格基準由倫敦和紐約決定,一旦歐美的價格重心下移,中國藝術品市場恐怕難逃影響。因此,今年全球當代藝術品,包括中國在內,已經進入“平臺期”。
二、世界經濟形勢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內在關聯(lián)
1.世界經濟與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中國的現代藝術品市場也迅猛地發(fā)展起來,足以證明經濟形勢與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今,經濟在全球范圍內走向衰退,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同樣難逃其經濟影響。藝術品已經與股票、房地產一樣,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品。世界經濟的衰退對中國股市和房市都產生了嚴重影響,這種影響必然連帶傷及藝術品市場。
在資金層面,從最近的市場情況以及資本賬戶的情況來看,資金正在出逃,其原因是這些早已闖入中國市場的資金因為獲利豐厚需要兌現或者因為該機構在本國的流動性出現問題需要回國救市而準備退出,這種資金出逃正是地產、股票下跌的原因。藝術品市場也不例外。正在撤離A股的國際資金必然也會撤離中國藝術品市場。而且,無論是以房地產、股票形式存在的資金,還是以藝術品形式存在的資金,都是以對賭人民幣升值為主要目的。因此,如果他們此時選擇逃離A股,那么在藝術品市場的撤離速度也一定不會慢。
此外,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遠遠超過了股市和房市,生性多疑而敏感的資本會因紐約和倫敦對中國古董及當代藝術態(tài)度的細微變化而變得瘋狂、恐懼。倫敦和紐約藝術品市場的波動可以直接影響中國市場,這也許是經濟衰退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更大原因。
2.買漲不買落的購買心理。有人說,股市才是反映宏觀經濟的大窗口,透過其中一覽無余。但是,容量比股市小得多的藝術品市場同樣也是反映宏觀經濟的小窗口,能夠讓人管中窺豹。與此同時,無論是股市,還是藝術品市場,都是一種信心市場。人們就是在買一個夢,買的是預期值。因此,買漲不買落是中國人投資的普遍心理。目前,全球范圍內宏觀經濟走勢不容樂觀,藝術品市場的信心勢必從根本上受到影響。而且,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個特殊的現象,即存在很重比例的投機:當股市熱的時候,這筆游資就成了股市上的熱錢;當股市冷的時候,游資就回到藝術品市場。這筆游資之所以會對藝術品市場產生影響,是因為藝術品市場與股市相比小得多,較少的資金就足以能夠在這個市場興風作浪。
3.投資結構不斷分化。一場逐漸在全球蔓延的次貸危機令全球資本市場陰云慘淡,而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品投資市場要想完全擺脫波濤洶涌的風浪幾乎不可能。在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衰退的陰影下,藝術品市場人士缺乏足夠的信心,市場拍賣結果也令人掃興不已,多幅前途被看好的作品如楊少斌的《縱深八百米系列第六號》、劉野的《愛是浪漫的》、毛焰的《Thomas肖像》等皆紛紛遭遇流拍。當代藝術井噴行情也已然不再,唯有好作品才有望繼續(xù)走高。藝術品拍賣如此低迷皆緣于占絕對優(yōu)勢的收藏資金停止增長、趨于穩(wěn)定與投資資金大幅度下降與萎縮。老話有言:“大路不通走小路”。此時,作為藝術品初級形態(tài)的禮品市場又被人們所期待。藝術家、投資者等都企圖重演禮品市場的“走穴”模式,通過批量生產,暗箱操作,私下交易,抬高報價等方式使彼此輕松獲利。其實,全球經濟衰退若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當代藝術品過度投機導致的價格瘋長,使藝術品市場逐漸趨于穩(wěn)定,那么,經濟衰退的負面影響就會化為積極因素,問題的關鍵是看我們怎么去做,自暴自棄與將投資的賭注押于禮品市場的增長都是不可取的行為,唯有去其弊,借其力,藝術品市場才能巋然而立。
三、世界經濟衰退時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新動向
1.拍賣企業(yè)更加謹慎、更多地關注品牌及服務質量。2008年是拍賣企業(yè)洗牌的重要一年,調整策略成為眾多拍賣企業(yè)的重要課題。今年國內拍賣公司采取了謹慎的應對做法,由注重數量向提高質量、關注品牌轉變。此外,拍賣企業(yè)意識到,服務質量是拍賣行業(yè)生存的生命線。在面對各種壓力的情況下,各拍賣企業(yè)尤其是不具備品牌優(yōu)勢的小拍賣公司反復強調服務質量,以誠信打動客戶。
2.拍品更加注重挖掘以藝術價值為核心的經典價值。盡管世界經濟的衰退對于藝術品拍賣來說是一種不祥之兆,對拍賣行業(yè)或直接、或間接地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是,優(yōu)秀的藝術精品仍然會為市場所追求,而一般的作品則不再受到關注。此時,各拍賣公司就開始制定一種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策略,以一種增值的商品為主要投資的理念來看待藝術品,以藝術性第一為己任,注重拍品的高端性,即挖掘具有以藝術價值為核心的經典價值的作品,這也是一個拍賣公司運作長久不衰的真正秘籍。
3.藝價比概念成為拍場更加理性和實用的投資分析工具。藝術品的藝價比促使“精品投資”漸成一種時尚,令當代藝術作品經受價格及學術性的雙重考量,合理性成為拍賣行與買家評判一幅藝術作品的支撐點,這既有助于控制天價作品,也有利于發(fā)掘洼地藝術家的作品。
4.藝術品金融化是拍賣市場積極參與并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重要方面。隨著去年民生銀行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大量投資基金接連相繼涌現,藝術品進入了金融化時代。藝術品金融化有助于投資者更新觀念、轉變思想。同時,金融化氣質會讓藝術品市場具備一定的可自由兌換的產品數量、開放的市場交易平臺、相對完善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金融服務體系、風險監(jiān)管體系和政策配套體系,對降低拍賣不保真、交易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風險都會大有裨益,這不僅有助于拍賣市場不斷走向規(guī)范并取得重要突破,而且,不斷翻新的藝術品投資和理財方式會大大吸引拍賣市場投身參與。
5.日益成長的中華圈的藏家、買家是國內外拍賣市場理性對接的推手。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在紐約等地競拍,國內藏家購買歐洲藝術品,中國拍賣公司在國外舉行拍賣會,無不證明國內外拍賣市場正在實現理性對接。這種對接的強力推手不是國外藏家,而恰恰是逐漸成長的中華圈買家、藏家。國內的藏家與買家很厲害。外國藏家往往是曇花一現,而國內藏家、買家濃厚的興趣和雄厚的購買實力都大大超過了國外,其中又包括很多高端買家、藏家。如當代藝術作品在紐約的拍賣中,大手舉牌的多為國內藏家。
6.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及國力的增強是中華文化擴大影響的外在依據,更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向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騰飛,中國的綜合國力也與日俱增,國運逐漸昌盛,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與贊嘆。此時,中國國民富而思文,中國的軟實力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同樣獲得了日漸繁榮的發(fā)展。世界各國的目光越來越多地聚焦在中國身上,不僅因為中國令人稱奇的硬實力發(fā)展水平,更因為我們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因硬實力的強勢發(fā)展而遠播在外。同時,經濟高增長與國運強盛也為藝術品提供了一個發(fā)展的舞臺,尤其是藝術品拍賣市場在過去的幾年隨著經濟的提升而繁榮。當經濟衰退的陰霾襲來時,拍賣市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冷水??梢哉f,中國經濟與國運的發(fā)展更左右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風向標。
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