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40
點擊率:2735
最近讀到高曉聲關于文學的兩個觀點,不由得思索萬千。上世紀80年代初,當他從北京領了文學大獎回來,采訪者問他對文學有何看法時,他用一口濃重的鄉(xiāng)音回答說:“文學嘛,是好玩兒的事。”這個回答讓采訪者目瞪口呆。在那個年代,不說文學是打擊階級敵人、教育人們的有力武器,起碼也應該冠冕堂皇,但高曉聲卻用“好玩”來描述文學。他的第二個觀點就是“文學要潛移默化”。
想想這兩條觀點,其實對收藏界也是相通的。一個準備成為收藏者的人別老想著當張伯駒、王世襄留芳千古,想著比爾·蓋茨富甲天下,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心喜歡,要知道收藏首先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最好先讓自己清醒。
張伯駒其實是末代王孫,他的收藏就出發(fā)于愛好,他曾經(jīng)說過:予生逢離亂,恨少讀書,三十以后,嗜書畫成癡,見名跡巨制雖節(jié)用舉債,猶事收蓄,人或有美焉,不悔。
收藏大家王世襄,人們對他的評價是:“他是放鴿家,是斗蟲家,是馴鷹家,是養(yǎng)狗家……是文物鑒定家,是民俗學家,是漆器家,是明式家具家,是中國古典音樂史家,是中國第一玩家。”這些古往今來的收藏巨匠,正是由于“好玩兒”才成為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座高峰。所以收藏就是要琢磨,要玩味。
收藏同樣也會被潛移默化。收藏者的心態(tài)是多樣的,有的因為愛好,有的出于保護,有的為了投資,有的是炫耀品位……但是今天談到收藏,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意外之財,一些媒體從某種意義上,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們的偏重點都是將觀眾引向對經(jīng)濟價值的關注,如果不從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層面上去改善我們現(xiàn)在的收藏生態(tài),那么我們的文化收藏傳承仍然存在很大問題。
收藏作為投資的手段無可非議,但收藏并不是單純的投資,國內一位知名的收藏家曾經(jīng)說過:收藏是在消費和享受藏品,收藏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欣賞,將收藏視為一種享受,跟是否升值沒有絕對關系,很多收藏家到頭來為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反而會把自己的藏品捐獻給國家或博物館,像張伯駒先生等人皆是如此。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