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一,張偉平繪畫立足基礎性要素,千錘百煉,精益求精。他是位非常注重基礎能力培養(yǎng)的畫家,像蓋大樓一樣,強調(diào)材料要好,要把"一"做好,在"一"的基礎上求發(fā)展謀提高,讀他的畫,不難看到他在這方面下足功夫。例如畫枯樹。清代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談到:"寫枯樹最難畫鹿角枝,其難處在于多而不亂,亂中有條,千枝萬枝,筆不相撞。"枯樹在傳統(tǒng)繪畫中應用廣泛,也是畫樹的基礎,它不僅能表現(xiàn)蕭瑟秋風、疏宕空明之景,即使描寫萬物繁盛的季節(jié),夾以枯樹,也能起到烘托古樸意境,展現(xiàn)蒼茫郁勃的氣象。明朝唐志契《繪事微言》談到:"寫枯樹最難蒼古,然畫中最不可少,即茂林盛夏,亦須用之。"也所以,張偉平抓住這類基礎性要素使筆用墨,精益求精。
其二,張偉平繪畫筆墨講究,圓融純正,不乏古人氣象。他的《略談筆墨》一文,既是對傳統(tǒng)筆墨要領的精萃闡釋,更是他幾十年習畫的心得體會,也因之深入淺出,言簡意深,足見他作為一名教育型畫家的深厚學養(yǎng)。
其三,尊古通今,融匯貫通,在山水畫法理的源流上尋求新意。作為中國畫傳統(tǒng)的堅定提倡者,或說作為一名主流派畫家應有的責任,他對當下弊端頗多反思,對山水畫未來發(fā)展寄以厚望。一個人總要在適當時釋放生命能量,該挑擔子就得挑擔子。在與張偉平多次交談中,我分明感受到他深刻的責任意識,愛憎分明。愛,就是愛經(jīng)典,愛傳統(tǒng),堅信山水畫的希望在于發(fā)揚傳統(tǒng)。為此,就需首先熱愛和理解傳統(tǒng),感受和學習傳統(tǒng)。他列舉董源的《夏山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趙孟頫的《雙松平遠圖》等,在仰視古人之高峰中求得感悟,促進筆墨實踐,并與自然真實相銜連,以此體會古人的筆墨氣象,種種奧妙。也正是在這漫長的修學、漸悟中,他的筆墨漸趨成熟、圓融,功力扎實,生氣勃勃。
其四,簡樸自然,天趣平淡,選擇極為普通的描繪對象抒發(fā)其精神意圖。他的人與畫相輔相成,人格本真,顯示與生俱來的道義品質(zhì),真實、自然、隨和、素樸,崇尚天人合一、物我相諧的精神純粹。而這,根植于他的天性,也與工人出身不無關系。他經(jīng)歷了從社會底層到高級知識分子的打拼過程,因而特別懂得珍惜,對人性美好以極大認同。試想,以他的不善交際,如果沒有童中燾先生的慧眼識人;如果他不能再次走出桂林,求學浙美,怎么能實現(xiàn)今日之高度?我能感受到重大機遇給予他的灌溉意義。他在這種灌溉中成長起來了,既有學術上的孜孜以求,更有精神上的雅量高致。他默默地向老一代藝術家學習,并把這種自然要求貫徹到繪畫實踐中,使他的畫日趨深厚、沉靜。
他是寫生的高手,完全有條件畫漓江、畫西湖、畫那些青山秀水,畫得好看些、秀美些,為何舍近求遠、舍榮求枯?為著提高標準、嚴格自律,以堅持學術的純粹為座右銘,以確切理解古人筆法為切入點,畫心中欲畫之物,于平淡中抒發(fā)人格真實。
其五,引類物狀,妙悟自然,在傳統(tǒng)與生活的真實對應中尋求新契機與筆墨變化。我在今年5月份對他的采訪時,品讀了他的若干新作,《山寺秋月》、《農(nóng)家清趣》、《待雨》等,用筆清雅散淡,構圖通透松靈,意趣古樸暢揚,同往昔所作不同,而由緊到松,由收到放,由密到疏。這使我想到他在《畫家自述》一文中,在概括了自"弱冠"到"而立"到"不惑"到"知天命"等各個年齡段的習畫狀態(tài)之后,對日后所作的預期:"到了'耳順'之年,我會逐步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到了'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我的個人風格將更趨完善。"眼下,在經(jīng)歷了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之后,他的畫風已然處在變化之中,三十年之后求變化、開啟一個新的追求,見性見筆,輕松灑脫,順乎心性地放一下。心隨筆運,取象不惑(荊浩語),心手相印,筆自松活。用筆用墨不再是對畫理畫法的簡單運用,而順乎心愿,表達自如,則精神自我有了,筆墨法理也沒丟。正因為盯住了最基本的東西,張偉平繪畫在今天所展現(xiàn)的面貌足以令人欣喜,且不難預見其未來器局。
其六,傾心傳統(tǒng),博觀約取,一以貫之地追求學術高度,也即純正性、經(jīng)典性、主流性、歷史性標準。歷史性包含著向讀者負責、向社會負責、向后人負責,力爭畫出一些好的東西流傳下去,以豐富中國畫的歷史容量。傳統(tǒng)是立足點、生活是著眼點、社會良知是閃光點,由此形成一條主線,形成良性互動,實現(xiàn)其"本體論":本體大則吸收的東西多,表達的意向遠;反之則少、則近。他寫到:"當代畫家的責任不是選擇要'傳統(tǒng)'還是要'現(xiàn)代'的問題,而是要理通、識高、筆精,只有這樣,我們的時代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高度、有深度的作品,才可能像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經(jīng)典一樣,為中國山水畫的歷史翻開新的一頁……為中國山水畫這棵參天大樹增添新的枝葉。"(美術報 吳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網(wǎng)易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