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加本次論壇及本屆水墨初評小組成員有華南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廣州藝術博物院學術委員會特聘研究員皮道堅擔任組長,中央美院教授、《美術研究》副主編、中國雕塑研究中心主任殷雙喜,《中國美術報》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委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委員劉驍純,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講師,著名策展人、藝術評論家魯明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學報編輯部主任、《東方藝術·財經(jīng)》執(zhí)行主編杭春曉四人擔任初評委員。
下午的論壇討論的話題是關于2012年中國水墨發(fā)展情況,作為本次論壇的的主導老師,皮道堅老師在論壇及拋出了數(shù)個話題:對2012年水墨大事的回顧、整個2012年及未來的水墨的發(fā)展態(tài)勢,以及關于新水墨與水墨藝術的一些問題。新水墨的藝術表達和精神追求是什么?今年水墨火起來的原因是什么?出現(xiàn)了這么多的作品和藝術家,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訴求是什么?和80年代、90年代,甚至更高一些的有什么不同?第二個就是水墨藝術,我們現(xiàn)在這么多的水墨展覽、水墨新人出現(xiàn),這種水墨和當下的視覺文化是一種什么關系?關于水墨能非切入當代生活,作為現(xiàn)代人的藝術表達方式,可以說是爭論已久。我們新的視覺文化,包括各種各樣的新的藝術媒體層出不窮,這種東西和水墨有什么樣的關系?
就水墨畫與水墨藝術的概念,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學委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委員劉驍純首先發(fā)表了他個人的觀點。他認為2012年的水墨“火”,主要是向社會播散了這個“火”,實際上水墨畫這個概念區(qū)別于中國畫,又區(qū)別于水墨藝術,水墨藝術這個概念從90年代用得最多,也就是90年代在學術層面看到的問題全部都談過了,實際上是在80年代提出來的。也就是說80年代在水墨畫,或者是走出水墨繪畫,在這樣大的環(huán)境中,當時徐冰已經(jīng)把后來提出的問題全部提出來了,但沒有討論。真正討論是在90年代,90年代開始真正應用水墨畫、水墨藝術來討論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畫這個概念是在我們傳統(tǒng)文人書畫的基礎上來討論的。水墨畫是以材料為標準,以傳統(tǒng)的精神作為重要的參照,水墨藝術走出繪畫,有更多的觀點,這個在90年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非常激烈的爭論。這些問題在90年代基本上都提出來了,在2012年,也就是說進入2010年以后,這些問題沒有再有新的討論,而且學術研究大體上也是在90年代是一個高潮。
而水墨畫之所以“火”,劉驍純認為2012年“火”就是社會,社會開始逐漸的認識到這一部分的藝術。當時有一部分批評家關注這個部分的時候,是覺得這樣一部分藝術對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走向現(xiàn)代來說,非常有代表性,非常有中國特點,而且是中國自己的問題,才關注這樣的一部分。那么這個部分實際上在學術界在關注,社會不關注,整個社會對中國畫這個概念能夠理解,在主流,尤其是主流媒體,在西方的主流又對當代藝術能夠迅速的理解,所以從兩邊的主流,中國的主流和西方的主流,實際上一直在淡化水墨,一直不認識這部分,兩邊的主流都不認識。那么所謂的“2012火”是在社會上、中國的社會上有更多的人認識這部分,包括媒體、市場,也包括官員這樣一個大的范圍里頭開始關注。
2013年會不會火呢?我覺得2012水墨畫和水墨藝術推向社會是開始的火,真正的火還沒有到,所以2013還是一個過程,一直覺得這個事是很大的事,不是小事,它現(xiàn)在還沒有火起來。
中國當代水墨在過去的一年里不論在學術梳理還是市場價值認同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一邊是熱鬧的學術探討和展覽開幕,一邊是拍賣行和基金的關注。但如何處理學術與市場的平衡關系,以及當代水墨作為在傳統(tǒng)載體上的當代性思考如何發(fā)展,各位評委對于剛剛過去的2012年中國水墨的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盤點,并對未來中國水墨的發(fā)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和展望。
來源:雅昌藝術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