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后”藝術家的作品正處于生長期,可選的藝術家比較多。他們的作品市場價格一般在一兩萬美元,相對比較低,具有較大上漲潛力。
想三五年間獲取十幾、甚至幾十倍的回報?火爆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為這種情況提供了可能——5年前花費10萬元購買一幅張曉剛作品,現(xiàn)在就可能獲利數(shù)百萬元,收益率甚至超過變幻莫測的股市。
當代藝術還很火
去年9月底,被看作是“中國當代藝術風向標”的紐約蘇富比秋拍上,許多中國當代藝術領軍人物的作品慘遭滑鐵盧。方力鈞7幅作品中有6幅流拍,蘇新平4幅中有3幅流拍……68%的成交率與2006年3月春拍89.8%的成交率形成強烈落差。紐約風向標的作用很快顯現(xiàn)。盡管各家拍賣公司在當代藝術拍賣上費盡心機,但60%~80%的成交率還是讓人若有所失。一時間,泡沫論之說不絕于耳。 2007年,當人們對于當代藝術的走向還惴惴不安時,佳訊又頻頻傳來。3月21日,紐約蘇富比春拍“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310件拍品,成交率76%,總成交額1.96億元。張曉剛的《血緣:三位同志》以1634.6萬元再次突破千萬大關,岳敏君的《金魚》拍出了1071.2萬元。 4月7日,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一)、(二)兩個專場分別達到82%和92%的成交率,總成交額2.1億元,比去年秋拍增長20%。一系列的數(shù)字表明,當代藝術品今春依舊保持強勢。
優(yōu)秀作品不會貶值
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熱潮,上海春季沙龍總經理葛千濤用4個字評價——“橫空出世”。大部分中國知名畫家的作品市場增值達200%以上,有些畫家作品增幅更達400%~500%,甚至還帶動美院學生的作品價格上漲。 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品是否被高估的爭論不斷,橫向比較得到的答案卻恰好相反。日本當代藝術品最高拍價達300萬美元,韓國的作品達250萬美元左右,印度許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也超過150萬美元。與之相比,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位尚處較低位置,上升空間還很大。 “真正優(yōu)秀的藝術品一旦得到認同,達到某個高度后,價格只會隨時間而增長,不會貶值。”葛千濤表示市場多元.
當代藝術市場上,早年的買家大多是海外藏家、基金和藝術機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藏家也開始大手筆買進,頻頻曝出百萬元成交記錄。北京保利秋拍上,內地買家就以2200萬元拍下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 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品部副總裁張嘉珍介紹說:“現(xiàn)在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藏家相對平均。既有歐美、中東的西方藏家,也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qū)的亞洲藏家。由于市場的多元性,使其在將來的一段時間里不會受某一特定經濟區(qū)域的興衰影響。相對而言,市場更加穩(wěn)定。”
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