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海內(nèi)外名家字畫拍賣火爆,在名家字畫交易中,許多人習(xí)慣以每平方尺論價,比如齊白石的畫價每平方尺是多少,張大千的作品每平方尺多少價,而畫家在出售自己作品時也往往以尺論價。記得陸儼少1990年81歲時,由于求畫者絡(luò)繹不絕,陸老出于無奈制定了如下書畫潤筆費規(guī)格:“年老體弱、精神衰退,謝絕一切無報酬筆墨勞動以限示。山水畫每平方尺一千五百美元;蘭竹梅花每平方尺五百美元;書法對聯(lián)每付四千港幣;立幅每平方尺二千港幣;題字詩堂每件三千港幣,以四字為限,過此面議;匾額每件六千港元;書法手卷每平方尺三千港元;以上價格為作者凈得數(shù),所有調(diào)節(jié)等稅概由求者承擔(dān)。”
實際上,中國畫的價格并不是以大小來論的。不少有眼光和鑒賞能力的藏家看中的并不是尺寸,而是作品的精湛程度。藏家遇到心儀的作品,往往不惜巨資收購。如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有陳少梅的兩件山水,一件為《仿郭熙山水》尺幅僅為2平方尺,該作是物主在1968年從北京琉璃廠買入;另一件為《春游載酒》,尺幅也為2平方尺,物主是1967年從天津文物商店購入,上拍時兩件作品均受到熱烈追捧,最后分別以54萬港元和50.4萬港元拍出。若以每平方尺計,高達(dá)25萬港元一平方尺,如果用此方式推算,這恐怕是陳少梅最高的價格。相反,陳少梅的許多大作品,成交價在幾萬乃至十幾萬元的絕不在少數(shù),這說明物主當(dāng)初吃進(jìn)這兩件陳少梅作品是很有眼光的,如今的投資回報已經(jīng)證明了他們的眼光。
在同場拍賣會上,豐子愷的《節(jié)日喜慶》不到一平方尺,由于作品很好地體現(xiàn)了豐氏風(fēng)格,最后以7.44萬港元拍出。在國內(nèi)拍賣市場,近幾年小幅精品買大價錢的比比皆是。如2004年齊白石80歲創(chuàng)作的一件4平方尺《行書》,只寫了“余年安得享清平”七個大字,由于寫的題材好,結(jié)果在天津文物拍賣會上受到熱烈追捧,以66萬元成交,平了齊白石書法作品最高價。張大千的《金碧山水》成扇和《蕉林閑話》成扇也受到青睞,分別以46.2萬元和30.8萬元拍出。有人粗略統(tǒng)計,張大千作品存量2萬—3萬張,其中一般的作品占大多數(shù),至于精品一旦在市場上露面,藏家往往不惜巨資收購,這里也包括不少尺寸很小的精品。
小幅精品賣大價錢也反映了整個藝術(shù)市場正在走向成熟和理性??梢灶A(yù)見,未來隨著市場逐步成熟,小幅精品會更受追捧。
摘自《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