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38
點擊率:2803
7月1日,在古玩界大名鼎鼎的南京朝天宮古玩市場搬遷后重新開門迎客,同時也宣告了這個擁有20多年地攤式經營歷史的集市正式進“城”,告別露天地攤時代。
就在這一天,習慣了每周到芝罘大廟古文化市場地攤逛一逛的煙臺收藏愛好者被告知,這個一向以流動地攤式經營著稱的
古玩交易場所將于7月底終止營業(yè)。在當地有關部門的規(guī)劃下,該市場的部分古玩商戶將陸續(xù)遷至其他專業(yè)化古玩市場。
中國商報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近一時期像上述兩個古玩市場這樣出現變更的地攤集市不在少數。在山東、浙江、遼寧、甘肅等地,由露天地攤轉向室內經營,或由地攤市集改造為規(guī)范化古玩城的例子屢見不鮮。
“告別臟亂差的露天經營”、“升級成為地方古玩業(yè)旗艦”……一時間,“改造”、“升級”、“提升”等字樣頻頻與古玩市場掛鉤,古玩地攤“華麗轉身”成為古玩城,似乎成了古玩交易發(fā)展勢在必行的潮流模式。然而傳統的地攤集市被“移植”室內,能否對了古玩經營者的胃口?藏友們又會不會為它買單呢?難道古玩進“城”真的就是古玩交易的必由之路嗎?
地攤紛紛忙進“城”
2008年11月,南京市有關方面?zhèn)鞒鱿ⅲ簽榕浜铣鞂m古建筑群的整體環(huán)境整治,有關部門決定取締朝天宮附近的古玩地攤,并將這個該地區(qū)最大的露天古玩市場收進室內。
作為國內幾大著名的古玩舊貨攤市場之一,南京朝天宮的古玩地攤早已成為金陵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在朝天宮練過攤兒、淘過寶——這樣的地攤文化也早就成為古玩愛好者以及經營者在“圈內”津津樂道的談資。于是,當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攤集市面臨被取締的命運時,引來了眾多的爭議。值得慶幸的是,時隔近兩年,當搬進“城”里的朝天宮古玩市場以嶄新的面貌示人時,仍然保持了地攤文化這一特色。在新的市場內,一、三、四樓都有可以擺攤的地方,其中四樓整層完全都是地攤式運作。
相比之下,遠隔千里的甘肅蘭州市隴西路上的古玩地攤集市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因為臟亂差等痼疾纏身,這個市場成為近期當地市民們爭相投訴的對象。然而蘭州的部分收藏者坦言,盡管這個市場的確存在諸多問題,但每逢周末,這里的上百個古玩地攤還是他們淘寶的主要場所。“周末到地攤逛一逛成了我固定的休閑方式,哪怕淘不到寶貝,我也同樣很享受這個過程。”蘭州收藏者劉先生告訴記者,如今,這個集市面臨被取締的命運,使得像他這樣的收藏者感覺“沒了著落”。
在廣東江門,位于市中心的范羅岡商業(yè)城門前的古玩地攤集市同樣面臨著被整治的命運。當地政府表示,由于充分考慮到該集市的影響力,將通過招商等手段,將該市場的經營資源整合,進而打造一個更為規(guī)范的古玩市場。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在適當的地區(qū)開辦一個古玩城,從而吸納閑散的地攤主。”
此前,江蘇常州的迎春步行街的古玩地攤被取締、浙江嘉興的梅灣街古玩市場地攤大搬遷等事件都曾引起廣泛關注。在多數人眼中,收藏者起步大都是從地攤開始,而且“撿漏就要在地攤撿”這一概念也是根深蒂固。有地攤經營者甚至認為,傳統的古玩市場本來就該以地攤為主,地攤沒了,等于死路一條。更多的人則擔心,一旦地攤進駐古玩城,其原有的淘寶氛圍以及地攤文化味兒也將不復存在。
到底是誰的夢想
“還沒有進入古玩行之前,聽到的與古玩有關的傳說幾乎都來自于地攤——誰在地攤上花幾百元淘到了價值幾十萬元的好東西;哪位收藏高手在地攤上打了眼……這些與真假、與眼力有關的故事,或令人向往、或引以為戒,潛移默化地成為人們深入古玩市場后的一種情結。”提到地攤,收藏愛好者薛先生這樣告訴記者,對于像他這樣的老古玩玩家來說,地攤無疑是他們收藏夢想開始的地方。
自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收藏書籍的藏
書家潘先生同樣懷揣著這樣一份“地攤情結”。潘先生告訴記者,每次他拿著手中的藏書,最先想到的總是這本書背后的“淘寶”經歷。“雖然有時頂酷暑、冒嚴寒,在露天轉上幾個小時都無法淘到滿意的東西,可一旦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好物件映入眼簾時的那種興奮感覺,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不過,隨著民間收藏迅速升溫,許多收藏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能淘到好東西的地攤越來越少了。
在大多數收藏者的印象中,上海東臺路的古玩地攤集市一直是海內外收藏者的淘寶勝地。“20多年前,那里就人氣旺盛,無論是古玩商的水平還是古玩的資源、質量,都是長三角地區(qū)首屈一指的。然而今天的東臺路,雖然地攤集市仍在,但這里的商家以及商品都已經出現了質的變化。”一位上海
收藏家如是說。他告訴記者,當初有名的大古玩商大多已經搬離了東臺路,而這里銷售的商品質量也開始參差不齊,上述兩大原因使得這個久負盛名的地攤人氣不再,甚至使得這個老牌古玩集市顯得岌岌可危。
收藏者淘不到好東西,缺乏管理的地攤集市的臟亂差問題同樣受到多方詬病。據了解,目前各地的古玩地攤大多地處城市中心地帶或位于知名旅游景區(qū)內,而且多數由自發(fā)經營而起,此外,還有一部分古玩地攤依托于當地某些人氣較旺的綜合性市場,其管理者也大多將其與
花鳥魚蟲類攤位等同視之。
“目前的地攤集市往往處于或無序、或疏于管理的狀態(tài),因此容易產生諸多負面效應。”社會學者紀學全認為,地攤集市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對其“痛下殺手”,予以取締。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取締了地攤,古玩經營者去哪里練攤?收藏者去哪里淘寶?“古玩進‘城’就成了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打造古玩城有利于拉動地方經濟,另一方面能夠更為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
紀學全算了這樣一筆賬:倘若在可容納100個地攤的土地面積上建設一個4層高的古玩城,那么至少也能多出200個攤位的容量。更重要的是,地攤的租金要遠遠低于古玩城內的店鋪租金,如果之前每個地攤每天收費10元的話,進駐古玩城后的場租費用至少在100元左右,地攤進“城”勢必將使經營者獲得更多的場租費用。
一面是藏友心中日漸稀少的
藏品資源,一面是經營者可能獲取的豐厚回報,將地攤搬進古玩城似乎成了一種上佳選擇。尤其當看到在北京、上海等地崛起的諸多優(yōu)秀的古玩城后,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古玩經營者更將地攤進“城”視作古玩市場的發(fā)展之路,于是便出現了各地地攤忙進“城”的景象。個別地方不但要求地攤搬家進“城”,更雄心勃勃地希望將散落于民間的地攤資源整合,從而打造出當地的古玩市場航母。與此同時,具有傳統親和力的地攤文化也得到了部分古玩城經營者的贊許。時下,不少古玩城也開始將地攤經營模式引入自己的“城”中,以此增加人氣。
對此,收藏愛好者薛先生表示了擔心:“古玩城的環(huán)境雖好,但其本身好似有一道天然的門檻,將一些想淘便宜貨的收藏者擋在了門外。更為實際的是,一旦進入古玩城,經營者的成本必然大幅增加,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這一成本將直接導致藏品價格的上漲,這也背離了多數收藏者想要淘寶的初衷。”
找準定位是關鍵
“從無序地攤到有人管理的地攤集市,再到今天的古玩城,這大體就是古玩經營模式的發(fā)展軌跡。誠信為本,售后無后顧之憂,地攤進‘城’也是一種趨勢。”面對質疑的聲音,上海中福古玩城副總經理王佳認為,如今的收藏者除了看重藏品的價格,更為看重的還是藏品的質量。“如今收藏者的眼光越來越高,很多收藏者在購藏古玩時,心態(tài)已經從撿漏向覓寶轉換。因此,真品率高、好藏品多的市場必然會受到收藏者的愛戴。古玩城可以融購物、修復、鑒定、
拍賣、講座、沙龍、休閑為一體,這是地攤市場所無法比擬的。我并不覺得古玩城就一定會將收藏者擋在門外,因為目前國內古玩業(yè)缺少的并不是客源,而是成熟的購藏平臺。”王佳解釋道。
蘇州市碑林博物館副館長葛楊關注古玩市場多年。他認為,對于多數收藏者而言,古玩地攤文化融合了休閑、淘寶等眾多方式,是一種讓人“欲罷不能”的收藏體驗。“毫無疑問,地攤在聚攏人氣方面擁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相對于高端的古玩城,地攤的受眾群體更為龐大。在收藏者分層日趨顯著的今天,地攤與古玩城更顯示出相輔相成的關系。比如一些古玩城,就看準了地攤的經營特點,利用場地過道擺放古玩地攤,這一做法就受到了當地藏友的歡迎。”
地攤進“城”、“城”里擺攤,在杭州
收藏品市場經理蔡秋聲看來,每個地區(qū)的古玩交易都有自身的特點,不論是搬家進“城”,還是升級改造,都需要一定的條件。蔡秋聲認為,作為決策者和經營者,最重要的考量條件就是要看哪種經營模式更加“接地氣”。“所謂的接地氣其實就是需要得到當地收藏愛好者的認同,這種認同感正是古玩市場生命力的源泉。而當地藏友的喜好也同樣重要。倘若想購藏高端藏品就可以到古玩城走一遭,如果需要一些民俗風情類的藏品,則完全可以到地攤上去淘寶。”
“如同開餐館一樣,一定要找準當地人的口味。”媒體資深人士程女士打了一個比方:喜歡川菜的人很多,但川菜館子絕不能千篇一律。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價格要有自己的定位,這樣才能吸引到不同層面的客源,同時也不至于出現某種惡性競爭。“古玩經營同樣需要找準特色和定位,因地制宜。在沒有找準自身定位的情況下,就盲目將地攤搬進‘城’,如此古玩城不但容易失掉人氣,更有可能最終淪為空城。”
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