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38
點擊率:3082
盡管時尚雜志的封面上偶爾還能看到
曾梵志、
張曉剛等當代藝術家明星的身影,但當代藝術,依然難掩被普遍冷落的無奈境遇。從2009年開始啟動的對傳統(tǒng)書畫 “懷舊趣味”的追捧之風,更強勁地在中國藝術市場上流行;而大部分熱錢,也幾乎都流進了古代和近現代書畫板塊。如今,拍賣場上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名字是仇英、吳彬、黃庭堅和
張大千……
4.3億元的震撼
2010年6月3日晚11時15分,隨著拍賣師的一聲落槌,40分鐘的激烈競爭塵埃落定,在場千余名藏家共同見證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新紀錄的誕生。
黃庭堅的《砥柱銘》在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夜場上以4.368億元成交,不僅打破了去年保利拍場誕生的1.69億元的國內藝術品成交紀錄,而且遠超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國倫敦創(chuàng)下的2.3億元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發(fā)展了17年的中國內地拍賣市場終于迎來了第一個藝術品世界拍賣紀錄。
北宋的黃庭堅是書法界公認的“宋四家”之一。這卷《砥柱銘》近600字,長達8.24米,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是現存最長的黃庭堅大字行楷。臺灣地區(qū)書法研究專家傅申先生撰寫近2萬字的學術論文《從存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確定該作為黃庭堅大字行楷前期到晚期書風轉變期間的產物。手卷上有宋王厚之、賈似道,明項元汴等歷代著名收藏家的鈐印,卷后最早的題跋距黃庭堅去世不足50年,不僅佐證手卷為真跡,更增加了5件罕見的南宋書法作品。而手卷內容是唐代魏征的《砥柱銘》,意在勉勵后學,是黃庭堅道義精神與書法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在中國書法史、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和意義。
去年,當人們還在驚詫于八大山人《仿倪迂山水軸》所創(chuàng)下的8400萬元成交價時,清代徐揚的《平定西域獻俘禮圖》就以1.34億元成交。接著,宋代曾鞏《局事帖》拍出1.08億元,首次打破國內中國書法拍賣成交紀錄;繼而《宋名賢題徐常侍篆書之跡》也以1.008億元成交。最后,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卷》更以1.69億元拔得頭籌。僅2009年一年,過億的中國書畫拍品就達4件之多。于是,藝術品市場和傳媒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開始驚呼“億元時代”的到來。然而,僅數月之隔,2010年春拍就以黃庭堅的《砥柱銘》刷新了中國書畫世界拍賣成交記錄。
書畫成避險工具
4.3億元的天價照例會引來普遍的“口水戰(zhàn)”,比較集中的論辯話題之一,便是“目前的傳統(tǒng)書畫市場已到達6000點了嗎”?后市的發(fā)展目前誰也無法下結論,但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歷史。
著名大藏家張伯駒收藏《平復帖》時,據傳買進的價格為60根金條外加鹽業(yè)銀行作抵押;而收藏《韓熙載夜宴圖》的代價是550兩黃金,這筆錢當時可在北京東城區(qū)附近買一處四進院的大宅子——如果粗略換算成今天的房產價格,至少要達到上億元人民幣了。
僅僅這樣比較的話,今天創(chuàng)造的中國書畫天價紀錄,無非就是國內收藏界對于自家藝術精品長期低估后的價值回歸。
記得郎咸平教授之前曾發(fā)布觀點:“黃金沒有豪宅保險”。他的論據也是民國的例子:“民國初年,一兩黃金可以買二畝良田,五兩黃金買北京一個四合院。100年后的今天,一公斤的黃金等于25萬元人民幣,只能買北京四合院落的一個廁所。如果你在100年前沒有買四合院,而保存五兩黃金,那你今天是一個非常貧窮的人。”
如今這個世界上巧合的事情越來越多,去年在香港,曾有一位內地富人花費4.39億港元買了615.8平米的一套豪宅,平均每平米71.28萬港元——同樣創(chuàng)造了一個全球天價紀錄。
不過,千萬別一相情愿地以為他是“傻有錢”。
大部分媒體去年就開始放言所謂的“經濟回暖”觀點,其實,在那些“聰明的”富人眼里,也許危機才剛剛開始。所以,他們早就開始了未雨綢繆的布局——買豪宅和藝術品。
專家告訴我們:每逢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社會財富就要重新分配一次。尤其從今年開始,國內的通貨膨脹已經越來越厲害,更會加速財富的重新分配。于是,更多有錢人、富裕人士通過投資最保值的高端樓盤、藝術品,達到避險的功能。
中產收藏:先消費、再投資
在國內,一提起藝術品收藏和投資,很多人立刻會想到蘇富比、佳士得那樣的“天價”拍賣場面,認為那些只是有錢人的游戲而已。其實,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更多的藝術品交易是發(fā)生在畫店和畫廊里的,而購買藝術品的第一個理由也并非為了日后的升值,僅僅是因為自家的墻不可能是空白的,所以要選一些價位較低的藝術品。反觀近幾年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和傳統(tǒng)書畫市場的相繼火爆,目前看來只不過屬于極小范疇內的高端藝術投資行為。
在一個正常、有序的藝術品市場中,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和二級市場的拍賣,不應該出現反差如此之大的市場表現。拍賣業(yè)一支獨大的現狀只能造成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
像蘇富比、佳士得和內地的嘉德、保利這樣的高端拍賣,只是社會財富階層上非常頂尖的一群人在玩,中產階層也沒有能力參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大量白領、中產家里的墻上又不可能是空白的,他們其實非常期待一些價位較低的藝術作品。
換句話說,還有更大一塊的消費市場是跟房子、空間變化有直接關系的。中國每年賣出去的房屋面積都有上億平方米,無論是年輕的中產家庭還是高端財富人群,他們目前家里的墻壁基本都是四白落地。當年韓國振興藝術市場的時候,政府規(guī)定公共建筑空間有一個比例是必須要用來做藝術品購買的,比如公共空間雕塑等。而在中國,類似的趨勢在改變,但還要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據樂觀預計,在中國的家庭消費藝術品市場中,未來5-20年內將會是一個巨大的增長。
一個市場的啟動,有限的資金當然首先要投在利潤最高的地方,所以國內的藝術市場在開始的5年內,所有參與的機構和個人幾乎都在利潤最豐厚的高端領域跑馬圈地。如今“億元時代”的降臨,恰恰給了藝術品中、低端市場一個啟動的機會。
書畫收藏4大誤區(qū)
隨著中國藝術品“億元時代”的來臨,動輒千萬上億的中國書畫,除了投資獲利的加大,還伴隨著投資風險的上升。買畫最怕買到假的。真的獲利百倍,假的一文不值。在目前的收藏、投資領域中,普遍存在著四大誤區(qū):石渠誤區(qū)、回流誤區(qū)、著錄誤區(qū)和名藏家誤區(qū)。
所謂石渠誤區(qū)——就是指曾被清代乾隆、嘉慶皇帝收錄于《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的作品。有人認為凡經皇帝收藏過的就是真跡,就是“官方”記錄,于是競相追捧,不惜一擲千金,甚至形成了“石渠現象”。
在對《砥柱銘》的質疑聲中,就有“怎么沒經過皇帝的收藏”這樣的疑問。其實在今天看來,即便乾隆收藏的歷代書畫中,其偽作亦不在少數,更不要說專仿內府藏品的“后門造”等偽品了。著名的元代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就是眾所周知的例證之一,偽作被乾隆定為真跡,而真跡則被視為偽作,打入冷宮。到今天還兩地相隔,一部分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另一部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所謂回流誤區(qū)——是指近年來由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火爆引起的海外回流潮。一方面是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一方面國人又有愛國熱忱。于是除了“真回流”的藝術品之外,又有將新仿品進行出國包裝的“假回流”。其中除極少數流失海外的真跡國寶之外(如《砥柱銘》就是其中之一),多數則是舊畫商們“出口”賺外匯后又回流“轉內銷”的贗品??纯疵罋W各大博物館中,這類貨色就為數不少。再就是日本、朝鮮等與中國文化同源的國度的本土古代藝術家作品,被誤作中國古代藝術品引進國內,這種現象也時常可見。
所謂著錄誤區(qū)——是指人們普遍存在相信出版物的心態(tài),不加研究辨析就將其中所著錄者視為真跡投資收藏。如今,國內書籍的出版已十分便利,海外更是如此。一部畫集真?zhèn)蜗嚯s的現象已司空見慣。前文所說的某著名出版社出版的
張大千偽作冊畫集,今年春拍就有幾幅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上拍出售。古代也有類似先例,如明代張?zhí)╇A就炮制過一本所謂《寶繪錄》,里面著錄的全是偽作,甚至個別偽作到今天還時常見到。
而所謂名藏家誤區(qū)——是指經過古代或近現代著名收藏家收藏過的藝術品,被人們盲從的現象。有的收藏家并非鑒賞家,而即便他是鑒賞家,也還有一個水平高低和人生態(tài)度是否嚴謹的問題。這在海內外幾位近年過世的著名收藏家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有人被炒作哄抬的名氣很大,但拿出來的東西問題也很大。就在今年春拍上,有幾幅被美國著名華裔收藏家收藏過的八大山人的作品,雖然被印制為拍賣圖錄的封面且價格不菲,但經過專家鑒定卻都是贗品。
來源:財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