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型期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患上價格焦慮癥
對今天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我們常說,中國傳統(tǒng)書畫作品單件過億元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沒什么大驚小怪;而近期出現的近現代書畫作品單件過億元的現象,就應該認真分析,特別是在一級藝術品市場尚未啟動的情況下,確實是值得警惕。但通過這件事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過程中,由于對中國畫價值的提升,以及國運增強、藝術消費能力的提高,對中國畫作品的價格預期是明顯的,甚或是迫切的,當然也不排除近期有大量的投機因素涌向這個領域,使藝術品市場火爆,但過分的投機將會壓垮還未堅實的行情基礎,最終會毀掉這個市場,這可以歸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上的價格焦慮癥。栗憲庭先生奉勸一些青年藝術家別老做天價藝術夢,因為那些天價作品大多和藝術家無關,是炒作的結果,可謂是給焦慮中的藝術家一個提醒,極具現實意義。
一、預期的快速放大是機會也是風險
牛氣是其他領域溢出資本所本來的底氣,并不代表中國藝術品市場所本有的底氣。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中國藝術品市場完成了由2008年春拍的低迷向2009年春拍的復蘇,以及2010年春拍的狂飆這兩連跳,可謂底氣十足。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眼花繚亂的背后,其實潛藏著新的危機:短時間內的迅猛拉升將不可避免地積累泡沫,這種氣氛正在向傳統(tǒng)書畫和古玩雜項板塊彌漫與擴散。其他領域溢出資本而非藝術品市場內生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有很大的掠奪性。在樓市調控與股市下探的背景下,一枝獨秀的藝術品市場使溢出資金找到了一個新的避險所,精品與精品中的精品成為他們關注的對象,這是一種對中國藝術品市場高端資源的控制及經營上的掠奪。里程碑往往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及其被投機因素放大的里程碑,而不是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發(fā)育的里程碑。2010年春季以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延續(xù)了2009年秋拍的良好勢頭,創(chuàng)下近20億港元的成績;接著,嘉德春拍又天價迭出。其中張大千巨幅絹畫《愛痕湖》以1億零80萬元人民幣成交,這是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單幅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這種價格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意義與警示,有待觀察。
二、紛擾的現象背后是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的腳步
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已令不少行家在大呼看不懂,一面是熱氣騰騰的拍賣,一面是冷瑟瑟的畫廊業(yè);一面是在聚光燈下那幾個熱得發(fā)燙的成功人士:即所謂的市場皇帝,一面是既狂熱又失落的大批畫界寒士,而現實的市場還在上一輪的行情中舔傷。
對目前拍賣的火爆我們應該有兩種實事求是的解讀:一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正在被發(fā)掘與重新評估,資本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關注空前高漲,資本的試水行動已經進行;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藝術品價值的提升正在被投機因素所利用,甚至是綁架,過分關注與對價格的運作成了人們對藝術品市場的一種預期,媒體與不少機構充當了這種情緒的推手,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過程中極為典型的價格焦慮癥。
一級市場冷的問題值得認真研究。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每一個新行情期的出現都有一個因果傳遞過程,預期的出現往往最先體現在傳媒及拍賣上,之后才會傳遞到一級市場,而后才是廣大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我們可以將今天的狀態(tài)看作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二是投機與預期推動了這一現象的發(fā)酵。這種可能性首先是緣于中國藝術品市場既弱且小,拍賣市場相對于流動性過剩的資金來講,更是微不足道,一個小小的運作,就足以引發(fā)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注意力海嘯。畫廊市場的過冷,讓人增加了對這一過程的擔憂。
當代中國藝術品市場,只是少數的幾位明星式的藝術家在唱獨角戲,后續(xù)跟進還未見有大的動靜。為此判斷目前還是傳統(tǒng)的禮品市場在支撐時局,過分的聚焦是禮品市場而非多元價值判斷的一個重要特征。
三、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育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轉型的分水嶺
事實上,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到今天,的確已經走向一個新的轉型期,不過這次轉型期所面對的不是像上一輪行情一樣培育的是一種收藏的意識,以及投機的一些常識,這一次所面對的轉型是對資本意識及收藏文化的培育。
從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過程來看,資本雖然不是萬能的,但由于資本在現代經濟中的獨特作用,資本可以以其獨有的聚集作用與推動能力,不斷促進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資本化、金融化發(fā)展,并建立起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秩序、規(guī)范及其制度。也就是說,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的發(fā)育,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實體資本及其規(guī)模本身,同時,也賦予我們關于資本文化的滲入與啟蒙。
來源:美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