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竹圖 北宋 文同 絹本水墨 縱113.6厘米 橫105.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墨竹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yè)濃淡相間。此圖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因文同曾受命為湖州知州,因此后人稱其為文湖州,將其開創(chuàng)的墨竹畫派成為“湖州竹派”。
竹作為中國繪畫中一種獨立題材始于中唐時期,文同之前的竹畫,多為雙勾著色,而且僅作背景。文同則單畫竹,以水墨單色一筆畫出竹的竿、節(jié)、枝、葉,并首創(chuàng)以深墨的葉為正面,淡墨的葉為背面。后人謂之墨竹畫?!赌駡D》乃文同墨竹之代表作,畫倒垂竹枝一稍。用凝重圓渾的中鋒畫竿,節(jié)與節(jié)雖斷而意連;小枝用筆迅疾堅挺,左右顧盼;竹葉則八面出鋒,揮灑自如,濃淡相間,在葉尾折轉處提筆露白,以示向背之勢,聚散無定,疏密有致,枝干墨色濃淡對比減弱,畫法不失形似而又有寫意的自由之風。
這種墨竹顯然是一種以造型為主,兼顧筆墨情趣的文人正規(guī)畫,但也與蘇軾的墨戲相區(qū)別。他著重于對竹的觀察、構思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正如蘇軾所說的“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來源:NO.1美術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