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歌圖 軸 南宋 馬遠 縱192.5厘米 橫111厘米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圖》是馬遠大幅山水的代表作,體現(xiàn)了南宋山水的新發(fā)展。該圖上下皆為邊角之景,上方有宋寧宗趙擴題寫的王安石的詩句:“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yè),隴上踏歌行。”供奉宮廷的畫院畫家馬遠即以此詩為題作畫,表現(xiàn)畫家對太平盛世的企盼。
《踏歌圖》描繪了峭拔山峰下田壟徑上四位老農踏歌歡慶豐收的景象。此圖近處田垅溪橋,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于垅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xiàn),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yè),垅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據(jù)《武林舊事•元夕》載李籃員房寫南宋京城臨安繁華氣象的詩中,有“人影漸衡益露冷,踏歌聲度曉云邊”句。此外,張武子詩:“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錦相牽;都城半掩人爭路,猶有胡琴落后船”??梢娞じ柽@一娛樂形式在平民中甚為盛行。馬遠繪畫師李唐,同時又將李唐的小斧劈皴發(fā)展成為干凈利落的大斧劈皴。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干凈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chuàng)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并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一反北宋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構圖,體現(xiàn)了南宋繪畫語言的高度精簡、提煉。
來源:NO.1美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