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我斯游,
神怡心靜。
……
嘉會欣時游,
豁爾暢心神。
(王肅之:《蘭亭詩》)
散懷山水,
蕭然忘羈。
(王徽之:《蘭亭詩》)
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
(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這些文字比Fracesco Petrarca給他的朋友信中討論對自然的愉快感受要早差不多一千年。如果我們去尋找古人完成的讓人神怡的自然風景,即便不去討論王維,五代時期的山水畫也已經非常說明問題。
我們的重點當然不是風景畫或者山水畫的歷史研究,我想說的是,存在著文明傳統(tǒng)導致的藝術差異,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對生活在這個傳統(tǒng)背景下的藝術家起著難以抵御的作用,并讓藝術家飽受其滋潤,培育出特殊的氣質,從而形成獨特的思維與感覺方式。就像本次展覽的標題一樣,我們很難將中文“溪山清遠(xi shan qing yuan)”其翻譯成英語,而勉為其難地使用了“Pure Views”,在那些嚴格的學者那里,這樣的翻譯幾乎是不成功的,甚至具有難以表達含義的遮蔽性。
Pure Views是南宋時期(1127—1279)的畫家夏圭的一件山水畫的標題。夏圭的生卒年并不清楚,但是他一定屬于寧宗(1195—1224)時期的人,因為他是寧宗朝畫院待詔,并有受賜金帶的記錄。Pure Views是中國繪畫史中的重要作品,作品描繪了中國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懸?guī)r、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一個普通的西方觀眾會如何將這幅畫中的自然與比如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風景畫進行比較呢?
藝術史家當然可以從材料、技術、風格以及趣味上去尋找不同和差異,但是,真正的差異來自文化的源頭,來自文明的自身傳統(tǒng),如果觀眾對一種藝術現象缺乏對其文明傳統(tǒng)的了解,即便是在今天如此具有平面性的全球化時代,也很難有真正的理解與認同。
觀眾很容易看出,與之前若干年里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印象不同,展覽里的作品似乎更多地開始呈現出特殊的傳統(tǒng)氣質。參加展覽的大多數作品描繪的是自然、風景以及山水的內容,曾經的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的符號幾近消失,而且,不同程度地透露出了新的氣象,應該看得出來,這些新氣象表明藝術家們很主動地從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資源,盡管他們采用了各自的角度,意圖也不太一樣。
對于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來說,討論“文明”與“傳統(tǒng)”這類問題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容易。中國知識分子對自身文明的反省開始于鴉片戰(zhàn)爭,1895年甲午海戰(zhàn)失敗之后,對西方文明的了解成為大多數關心國家命運的知識分子的嚴峻課題。涉及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沖突問題一直持續(xù)不斷,但是,直到1937年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藝術家們對自己文明的看法也不像“五四”時期部分激進知識分子那樣給予決然的否定。那些從法國和意大利學習西畫的藝術家仍然經常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并與傳統(tǒng)主義者共同舉辦書畫雅集。1945年到1949年是內戰(zhàn)時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藝術家之間根據自己的知識與判斷確定自己的立場——堅持西畫或者堅持傳統(tǒng)繪畫;在共產黨控制的延安地區(qū),藝術家們被告知,重要的不是西畫和那些傳統(tǒng)的中國畫,因為,之前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在1942年5月告訴當地知識分子:文藝應該成為打擊敵人(日本軍隊與國民黨)的武器,黨要求藝術的風格與趣味應該讓那些沒有文化的民眾能夠理解和認同,這樣能夠很好地宣傳共產黨的政策與思想。1949年,共產黨取得全國政權,直到1976年,延安時期的文藝政策和思想始終被要求成為所有藝術家必須遵循的準則。這是一個政治運動不斷地二十七年,藝術家們在每一次運動中被教育、提醒和要求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讓藝術成為政治任務的工具。的確,有不同的時期,藝術家們討論著關于傳統(tǒng)文明的繼承和發(fā)揚問題,可是,那都是政治運動需要的托詞,一旦政治目標和任務發(fā)生了變化,關于傳統(tǒng)的討論將會立即被停止或被重新解釋。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對黨內的同仁的一次有目的的清洗。在波及全國的群眾性大批判運動中,傳統(tǒng)文明幾乎被歸納到“封建地主階級的腐朽沒落思想”的范圍內,大量的文物、建筑和書畫文獻遭到破壞。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的重心從“階級斗爭”轉為“經濟建設”,人們才漸漸有了機會恢復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認識。從1937年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到1976年殘酷的“文化大革命”的結束,中國的傳統(tǒng)文明的寶貴載體遭到了毀滅性的災難,最為重要的是,中國藝術家缺乏思想環(huán)境和制度條件去接續(xù)他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明,結果,40、50年代出生的人幾乎沒有受到過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有很長的一個時間里,他們甚至難以看到那些最為基本的傳統(tǒng)著作。所以在精神上,傳統(tǒng)的香火幾近熄滅。
來源 : 雅昌藝術網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