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趙無極與“境外華人畫家群落”
老油畫家中的一部分,長期活躍于大陸以外。第一代境外油畫家,包括長期活動于歐美的潘玉良、常玉、朱沅芷等,長期活動于臺灣的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等。第二代境外油畫家,包括長期活動于歐美的趙春翔、朱德群、趙無極等。第二代油畫家生于1910年代前后,大多求學于國內新興美術學校,在民國后期登上畫壇。畢業(yè)于“杭州藝專”的第二代油畫家在海外影響最大,他們秉承林風眠的中西融合思想,作品吸收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寫意因素。目前,在“中國油畫家總成交額排名”中,定居法國的第一代畫家常玉列第7位,定居法國的第二代畫家趙無極、朱德群分列第1、第6位。三者可謂“海外華人畫家三寶”。
趙無極不僅以13.18億元的總成交額居所有油畫家之冠,而且高價作品最多,目前超過千萬元的達31件。
趙無極在西方發(fā)現(xiàn)了中國,創(chuàng)造出享譽世界的抽象繪畫。他1935年考入“杭州藝專”,既不愿接受傳統(tǒng)中國畫觀念,也反感來自巴黎美院的“精確再現(xiàn)畫法”。他畢業(yè)留校后的首次畫展,便體現(xiàn)出西方現(xiàn)代派畫家馬蒂斯、畢加索的影響。1948年,他赴巴黎,與眾多抽象派藝術家結交。從1951年起,他受“藍騎士派”畫家保爾·克利影響,完全脫離了具象。1957年,他在美國接觸到更自發(fā)的“紐約派”繪畫后,表述和宣泄變得更加直接。為了不含暗示性,他將作品題目改為《繪畫》或《構圖》。兩年后,他為了讓觀眾直接體驗作品意境,索性直接以創(chuàng)作日期命名。整個1960年代,他的作品筆觸激烈、極富運動感。1970年代,他的畫幅加大、技巧酣暢、色彩鮮亮、中國畫的環(huán)式構圖增多,畫面既撲朔迷離、又靜謐祥和,如入天人合一之境。
趙無極的高價作品集中在1950-1960年代,其中超過千萬的有:1952年作《處處聞啼鳥》、《Bateaux au claire de la lune》,1954年作《慶典村莊》,1956-1957年作《HOMMAGE A TOU-FOU》、《大地無形》、《Nous Deux (We two)》,1958年作《構圖第八號》,1959年作《14.3.59》、《4.4.1959》、《19.11.59》、《14.12.59》,1961年作《7.4.61》,1962年作《26.4.62》、《25.5.62》,1963年作《19.7.63》、《15.10.63》,1964年作《17.4.64》、《17.4.64》,1965年作《02.01.65》、《1965.10.25》,1967年作《22.2.1967》,1968年作《1.4.68》,1969年作《5.12.1969》、《25.09.69》等20余件。
趙無極因為響應西方現(xiàn)代藝術,贏得了西方的認可。
1949年,趙無極舉辦赴巴黎的首展,“國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貝爾納·多里瓦爾作序稱贊他:“富有中國的內涵、兼具現(xiàn)代和法國的特色,成功地揉合了兩種風格”。他1964年加入法國籍,作為“將中西方藝術結合得最完美的人”融入了巴黎。1976年,“國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設專廳陳列他的作品;1981年,法國外交部為他舉辦個展,先后到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巡回;1993年,密特朗總統(tǒng)親自授予他第三級榮譽勛章;2002年,他當選“法蘭西藝術院”終身院士。在法國,他是與長城、孔子齊名的中國文化符號;巴黎的榮古瓦街,因為擁有他的宅邸和畫室而著稱。
從1980年代,趙無極的影響傳至國內。
1983年,趙無極應文化部之邀,在中國美術館和浙江美院(原杭州藝專)舉辦個展。1985年,他應邀到浙江美院講學。1997年,他隨同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訪華。1998年,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