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12日 17:12:45
點擊率:3070
即便在世畫家,其作品也屬于“非再生資源”。
經(jīng)濟學(xué)把資源分為兩大類:可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前者具有“自我繁殖能力”,例如森林等;后者不具備“自我繁殖能力”,例如石油等。再多產(chǎn)的畫家,一生所作仍然有限,比如,享年93歲的齊白石生前筆耕不輟,作品總量也不過1萬余件。尤為重要的是,每位畫家的精品力作更屈指可數(shù),一旦讓它們流入市場,自己便喪失了所有權(quán)。
畫家如何開采非再生的作品資源,才能獲利最大呢?
經(jīng)濟學(xué)認(rèn)為:對于可再生資源,只要銷售價格高于開采成本,就值得開采,而非再生資源則不然。非再生資源因數(shù)量有限,任何時點的開采,都會減少以后的開采量。何時開采它們,需要考慮未來可能發(fā)生的價格變動。通常,如果未來價格保持不變,早晚開采可能收益相同;但如果未來價格提高,自然先保留起來更為劃算。
方力鈞剛剛出道時,便深諳此理。
“光頭”是方力鈞的金字招牌。1989年,他得到了第一次賣畫機會,他的3幅“光頭”素描參加了在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的“現(xiàn)代藝術(shù)大展”。開展當(dāng)天,有好幾撥使館人員、旅外華僑向他求購。他開價每幅300美金,而買家覺得300美金買三幅還比較合理,后由于他的狂妄終使生意告吹。接下來的幾年,方力鈞雖然在圓明園潦倒得“掀開床板翻找一分兩分的鋼